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组成的新感觉派 ,崛起于 2 0世纪 2 0年代末与 3 0年代初的上海。他们醉心于现代都市 ,在其笔下现代都市第一次以全新而独立的面目赤裸裸地呈现于文坛 ,放射出狐媚耀眼的风采。本文将着重于这个派别对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以新异奇特的叙述技法赋予现代都市人格魅力 ,使现代都市由陌生转为熟悉 ,由表现客体转为审美主体 ,从此现代中国文学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2.
真正把上海作为有生命的个体上升为审美本体的高度,细致地打量描摹都市风情的文化和文明景观,从而使都市文学真正确立起文体类别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内涵的作者当之无愧的是穆时英,繁华都市的现代性书写与现代都市的艺术性传达,使都市文学与其代言人的审美契合产生的互动效应,奠定了穆时英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刺青》为代表的谷崎润一郎早期作品中明显带有强烈的视觉审美效果,而中后期他又创作了《盲目物语》《春琴抄》《闻书抄》等一系列屏蔽视觉而强化触觉和听觉的作品,以此实现了对近代西方建立起来的视觉至上的感官秩序的颠覆。谷崎何以要进行这样的颠覆?在这个过程中,触觉是怎样体现其审美意义的呢?《柳汤事件》和《美食俱乐部》是谷崎文学中仅有的直接以触觉感受为对象的作品,并且这两部作品正好处于前期视觉重视阶段和后期视觉弱化阶段的过渡期和转折点上,具有关键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结合《荫翳礼赞》《恋爱及色情》等随笔作品中的话语,论述了谷崎文学中,触觉是通向"母体回归""极致审美"和"文化乡愁"三个审美境域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恶魔主义”发端的谷崎作品在前期文学通过设定一个虚构的世界,塑造不同缺陷甚至是“恶”之性格的作品人物,奠定了追求“永恒的女性”基调。残缺的暗示、对残缺的想象能够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意识,残缺彰显“美”,艺术地塑造女性魅力体现一种不完美的“完美”。残缺与永恒的主题成为谷崎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如中国社会现代化是都市向乡村、沿海向内地辐射一样,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也将都市置于中心地位上。因为都市、特别是沿海的都市,是面向世界思潮的窗口,是文学家吸纳最新信息、培养现代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拓展审美视野的摇篮。正因如此,都市作为文学中心地位的转移和变迁,便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步伐和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如北京、上海分别是20年代、30年代新文学活动的中心一样,到了40年代,重庆则成为了新文学活动的另一个中心。既然如此,那么,40年代以重庆为中心的文学活动,在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上显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工业社会的发展,文学的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新的诉求,新文学的现代化既有思想启蒙的历史要求,也有文学市场的需求,更有审美向度的追求。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正视历史功利性文学、现代都市通俗小说、"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一起构成了新文学史上多边对峙的文学空间。本论文从选题到构思都是依照这一文学史整合的思路,把在90年代以前政治革命和文化启蒙文学史范型内隶属于"近代文学"的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勾勒出其思想中体现的轮廓清晰的两面性,以"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为理论依据,定位苏曼殊在文学历史中的坐标,考察和阐释苏曼殊的翻译和创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审美转换之初的重要驿站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学意象是作家的主观体验与外界的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月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月在古代诗词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其审美意义表现为时空美、情爱美、喻义美。本文试图通过对古诗词中月意象审美意义的分析,来领略诗歌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领略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相似文献   

9.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近代的文学大家,在移居日本关西之前,谷崎的文学道路经历了唯美、恶魔主义二个阶段,其作品充满了江户情调和西洋趣味。具有空间叙事的虚构性、二重性及其耽美和享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谷崎润一郎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对美的异常追求。他的主要代表作有《文身》、《春琴传》、《细雪》等。本文试图从对官能美和女性美的追求两方面来进一步剖析谷崎文学中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孙犁文学具有美善相生的审美品格。这表现在他以善的伦理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美善合一文学世界的展示,以及与善相和谐的艺术特征上。孙犁审美品格的主体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同时融汇了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方法。审美品格是孙犁个人精神和人格的写照,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道路和文体选择。孙犁的审美品格与他生活的时代文化存在一定冲突,也因此未能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但它使孙犁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也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既超越了时代,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开放性发展的方法。孙犁的审美品格非常切合当前中国的文化要求,对中国文学具有充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对于女性人体的表现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传统,建构了截然不同的理想美范型。而至西风东渐的近代,中国大批作家受东西方文学碰撞交融的影响,带来了现代中国女性审美标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为中心的都市诗歌创作,在写作上借鉴西方资源,拓展了现代汉诗的写作题材,丰富了现代汉诗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呈现出现代派诗人们在表达本土经验上的独特处理方式:客观地呈现现代都市场景,或借助这些场景来表达现代人繁复的感觉和人生哲理。总体而言,现代诗人呈现的是一座带有文学隐喻性质的"真实的"都市,凝聚的是繁复而混杂的中国经验。同时,现代诗人塑造了"寂寞的旅人"式的自我形象,除了传达出自觉疏离现代都市的精神"无根"状态,也透露出中国诗人在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中的彷徨心态和艰难挣扎。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与文化的嬗变,中国都市不规范地迅猛发展,李俊国先生亲身经历、感受并关注着这一切。2004年1月,《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一书的形成出版,对于他本人来说,是卸下了背负长达十几年的“包袱”。该书从文学与都市的“关系”维度,专做现代都市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意识指导下对“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思维发展历程。我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尽管审美的表现层次体现为多元化的倾向,但其主流却与民族文化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并受其制约。一方面,文学观念的嬗变向人们显示了传统审美理想的交接更替;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在文学领域的体现,作家的现代心理结构高度浓缩为艺术个性,又在具体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清晰的印证。两者以巨大的合力形成现代美学思潮的主流,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健康且又艰难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学的审美属性是什么?从写作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一旦进入作家的审美视野,经过作家的审美判断,准确地思辨与把握审美对象的美丑、善恶本质属性,并在整个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使之获得审美价值。根据这种审美思考,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文学的审美属性,就是审美对象的美丑、善恶本质属性。文学的这种  相似文献   

18.
论感伤美     
感伤美是中国文学最基本的审美情调之一。感伤美涉及到中国人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它体现了文学主体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中国都市的崛起为刺激着个人的生命力的跃动和内在的欲望吁求,同时带来了更深一层的生存困境、思想困惑精神焦虑。都市文化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提供了新的审美空间,文学尤其是小说对都市生活做出了回应。都市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90年代文学(小说)对都市文化的回应是一种多音齐鸣的文化变奏,其内在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内涵呈现多元化、互补、共生的基本格局。每个敏锐的作家都不可能对都市文化无动于衷,都市文化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趣味都形成巨大的冲击。本文试从都市文化的层面探讨我国当代消费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上起着重要作用,她在都市小说的主题表现、小说的创作目的、小说的表现方式上对中国当代女性都市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女作家们继承着张爱玲以来的文学追求,不断进行着探索与超越,拓展着都市文学与女性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