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立新 《教育》2006,(8):18-18
近来,有一个现象挺有趣:就存一些舆论近乎“妖魔化”以分数选才的时候,由分数排队排出来的高考“状元”在高招中仍然抢手。在内地的北大清华将高分考生几乎尽收囊中的大格局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今年香港高校“抢”走了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有人便惊呼“狼来了”。而北大清华一方面对“被扫为二流”之说小屑一顾,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多数“状元”并未“肥水外流”。  相似文献   

2.
“末位淘汰”制系指经过考核后将排名相对在后的人选淘汰的一种方法,最早源于欧美的一些学校考试时的一种评分体系,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强制性地将一定百分比的人选列为不及格,而不管其绝对分数是多少。如学校规定一个班最后的5%的同学即为不及格,即便这最后5%的同学分数均在80分左右,也属“不及格”之列。  相似文献   

3.
胡双成 《湖南教育》2005,(19):23-23
“政绩工程”泛指有的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而搞的一些诸如广场、风光带一类的脱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项目。这类“工程”劳民伤财,很多纯粹是为了装点门面,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其实在教研工作中,我们也时常看到这类“政绩工程”。有的学校搞了很多的课题,一些课题还获得了省级、国家级的奖励,但你到学校一了解就会发现,这类课题对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有的只是一些“专家”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1.“优生”之重与“差生”之轻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与学生都会陷入“数字化生存”状态,教师是跟着它走,学生是被它牵着走。在这种状态之下,分数就是一切,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相应地,考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生”,分数低的学生自然就是“差生”。考试的结果常常是人为地以分数的高低确定学生的等级优劣:“优生”被设想为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并可以给学校和社会带来荣誉的人;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5,(11):11-12
说到新学年里的新变化,一些中小学集体“变脸”就颇值得一说。学校易址、合并、新建不应是表面化的“变脸”,最终能否均衡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才是“变脸”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周玉贤 《时代教育》2006,(12):80-80
如何让教学评价标准由“分数”向“素质”、由“量化”为主向“质性”为主的转变,真正让评价成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动力,笔者结合以往评价方面的.种种弊端,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牢固的学校组织 近一年多来,人们对“学校考评”的强烈关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通过演讲及撰稿等方式阐述了一些见解。在此,就有关“学校考评”谈谈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桂林  张雪 《教育》2006,(4):44-45
七八年前,为了“普九”达标,海南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校债台高筑,如今已难以正常运转。一些债权人不但向法院起诉学校,而且采取查封教室之类的校产等极端手段逼迫学校偿还债务。但是,实行“一费制”后的农村中小学校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多年积欠下来的债务,亟待政府部门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9.
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几乎是美国每一所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学校学生会的领导,各个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都是大学“捕猎”的对象,社会这个大课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名校动心的原因。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再加上申请的综合素质。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顶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高考成绩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都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的综合素质。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高考成绩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A篇:一则数据惊醒梦中人 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不少学校还是阳奉阴违,“挂羊头,卖狗内”。他仉深谙“时间就是分数”的道理,加班加点.拼时闻,磨精力。于是,各校纷纷推出了“晚课制度”,旨在使学生“全天候”地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着兄弟学校的“经验”,我校也照例在全校所有班级全面开设了晚课。  相似文献   

11.
小学分数应用题“方阵式”解法,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解答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分析与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1.通过操作活动“做数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掌握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阶段承上启下的重点难点,各个版本教材对于“分数的意义”相关知识的处理各有不同,文章基于对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分数的意义”的对比分析,强调从分数的产生、借鉴整数的学习顺序、分数前后知识联系等不同维度,深刻解读“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章立早 《师道》2002,(11):53-54
一、海潮效应海水因天体的吸引力而涌起,吸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吸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吸引力过弱则无潮,人们将此自然现象称之为“海潮效应”。众所周知,办好学校的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随着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和各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将促使教师的流动。依据海潮效应,学校吸引力大,就容易吸引德才兼备的教师加盟;学校吸引力小,则难以吸引德才兼备的教师加盟。现在,许多学校领导通过“待遇”、“感情”和“事业”三个方面来吸引德才兼备的教师。但有必要提醒的是,在这三个方面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事业”。毫…  相似文献   

15.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校长如何找准这团“乱麻”的“头”,理出“线”,绕成“团”?我的经验是:头脑清阻,思路清晰,抓好“点”、“线”、“面”、“体”。校长必须胸有全局,使“点”、“线”、“面”上的工作都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这个“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办教育》2004,(11):40-41
一些农民在来信中反映供孩子读书最强烈的是“择校费”问题。所谓“择校费”就是学校对分数没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加收的费用。就此我们选择了吉林省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编发一些有关违纪、违规、违章、违法,乃至违悖人性的稿件时,在作者的“对策”、“建议”、“反思”中,都提及了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改造问题。而在这些“对策”、“建议”和“反思”中,又众口一辞地提到育人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只有共性,没有个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为何出不了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撇开一些偶然与机遇因素外,我觉得有两点是值得反思的。首先,目前依旧顽固的“应试教育”和“应赛教育”往往导致一个后果:即使有一些不错的“科学苗子”,也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慢慢变成一个个角逐分数的考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评“三好生”被许多学校广泛应用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不可否认,历年的选优制为我们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激励模式已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1)受表彰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优生”,难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争先”热情;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学论坛》2006,(12B):60-62
曾经的“素质教育”普遍虚空,被认为是评价惹的祸。以分数论教师业绩,以升学率论学校质量,心安理得的唯考试评价操作模式,造就“上级压教委,教委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压学生,学生压板凳”的灰暗景观。素质教育通道“梗阻”,根子未必全在于评价,但评价无疑充当了落后教育思想的帮凶,误导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