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现时通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的小说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占有较大比重。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人鲁迅小说11篇:《故乡》《社戏》《祝福》《药》《一件小事》《风波》《孔乙己》《狂人日记》《非攻》《铸剑》《阿Q正传》等。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节选)等八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干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写实与象征、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常波 《考试周刊》2012,(1):24-25
《阿Q正传》是鲁迅明显受到西方文艺理论影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中西结合的小说中,主人公阿Q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4.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写的《阿Q正传》发表已经八十七年了,记得三十多年前上中学时读这篇小说觉得阿Q很好笑,很滑稽;步入社会后,再读这篇文章时却觉得阿Q很可怜,也很可恨,为他同情的同时又常常替他感到羞愧和痛心;年届半百又读这篇小说则是感想颇多,思考的问题亦颇多。  相似文献   

8.
记得钱理群先生曾说:“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学作品、学典型,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层次的读、研究都按照各自所处时代、国家的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阐  相似文献   

9.
阿Q不是国民劣根性的文学裁体和阿Q主义的形象符号。阿Q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不朽典型。不把准小论的美学特征和《阿Q正传》的创作实际,就不能说明鲁迅刻画阿Q的深刻与伟大。《风波》以心理透视法,写出了张勋复群的历史基因和社会心态及其必然失败的现实结局。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贯串全篇,更是得鲁迅“所见者真.断知者深也”。酿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她的灵魂绞杀。其武器便是私有观念的伦理表现——寡妇主义。鲁四老爷又是寡妇主义最坚决最残忍的维护者。《祝福》把祥琳嫂的悲剧心理、性格、命运集中于鲁四老爷祝福条典的活动中来到画、展开,其全部奥妙就在于此。“我”的形象揉进《祝福》的结构中,使之成为祥林嫂悲剧帝运的见征人和叙述者,更具浓烈的深沉的悲剧意韵。  相似文献   

10.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学家。一生使用了许多笔名,如“神飞”,“唐俟”、“巴人”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变革。陈腐的封建文学和僵死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阿Q这一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不朽形象,批判了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国民劣根性,而且以其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走向世界,影响未来.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改编门外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故事片<阿Q正传>成功上映.由此,再次引发关于鲁迅及鲁迅名著<阿Q正传>改编问题的探讨.本文举例分述了鲁迅本人几次对<阿Q正传>改编的态度,重点就81版<阿Q正传>的改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芳明 《现代语文》2007,(1):126-126
1921年11月27日晚,北京八道湾胡同十一号,一位个子不高、略微发胖的年轻人敲开了前院一间朝北的房门,迎出门的是刚搬来不到一周的鲁迅。  相似文献   

16.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8.
《橘子》是芥川龙之介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与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创作手法上都存在着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德国作家黑塞说:"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经典名作,是人类与民族文明的结晶.与大师对话,可以使学生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上的高起点.然而,在学习名家名作时,经常会见到这样两种情况,要么是课堂上的嘲笑、揶揄多于同情、反思,要么是在俨然和肃然的气氛中让人感受到惘然、木然和不以为然.于是,我们常常昕到毫无意义的调侃和言不由衷的话语;于是,我们常常觉得学生不对头.  相似文献   

20.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因文体而引起长期争论的作品。从作者的陈述和形式上看,它接近史传文体,但研究者将它归为短篇小说。鲁迅之所以用史传之名行小说之实,原因有三:其一,用建构的史传形成文体意义上的反讽;其二,小说文体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不仅《阿Q正传》如此,《故事新编》也是一个旁证;其三,彰显了鲁迅关于“立人”的深刻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