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其生活性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等特征,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七色彩虹,品味生活的精神实质。只有探究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策略,才能激发儿童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真实体验、感受和认知。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本课题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有益的启迪,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刘金玉 《成才之路》2012,(8):12-I000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儿童的品德与生活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程中,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为活动型综合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生活课,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重视引导儿童获得直接体验,活动是其主要的呈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程下开设的一门新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 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 新的科学精神。《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人的生活为 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验等教学活动 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感受 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张礼宏 《生活教育》2014,(23):89-90
品德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唤起、体验、实践,笔者用自己的教学来阐释"生活"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化、活动化和综合化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即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学生在乐于参加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寓教于活动之中,真正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最终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培养良好的品德。当然,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上不好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细腻,感悟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构建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体验感悟、回归生活提供清新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以课堂宣讲为主的僵化模式,从儿童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出发,直击孩子心灵,唤醒生活体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学效应。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4.
杨昌礼 《教师》2011,(4):90-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中,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加以积极引导,实现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8.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儿童在课堂上的品德与行为表现,真实反映着他们日常的品德与行为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显然,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