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颠覆,情境型语文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本文将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自得”学习理念既体现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中的精华,又切合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自得”式语文教育实践,意味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和感受,倡导“自得”式学习理念,需要教师对教育理念进行自我更新和重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变“独白”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 ,应该从“生活化”入手 :语文讲读“生活化”;作文训练“生活化”;语文教育“生活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地注入新时代的生活内容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核心内容之一,事关试点工作的成败。“以案讲法”教学模式来源于案例教学法,整个课程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以案例教学推进.“以案讲法”教学模式将面授课教学定位在检查与督促、训练与巩固、促进与提高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文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有很多真知灼见,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学会学习”理念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挖掘中国古代传统语文学法指导的思想宝藏,古为今用,就学习观念转变、学习习惯训练、学习方法指导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指导“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6.
徐瑾 《天津教育》2007,(12):45-46
考察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兴起于美国的服务性学习是我们实现“回归生活世界,落实语文学习的体验性、实践性”的一条可行的途径。本研究试图将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韵教与学的模式嵌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系中,力图从理论和设计层面勾勒出这种新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轮廓。相信这一研究,对构建合理的完善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科大概念”概念的引入对语文教学改革影响深远。这要求教师需要有更高的站位,改变传统以“知识点”或者“课时”为教学单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更全面、更有指导性的教育形式。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单元教学,构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单元教学模式,有利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巨大的惯性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伪科学的泥淖 ,教师和学生束缚在一个虚拟的学语文的环境中 ,本末倒置地去“研究”语文 (为了应付考试 ) ,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去“学习”语文。文章针对这一现状 ,从课程与教学的结合上提出了科学地界定“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看法 ,即处理好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训练型语文教学模式的基本分析假如以2001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界限来考察我国的语文教育,从1978年到2001年的23年中“双基训练为主要策略”的语文教学思想,成为几乎所有语文教师的主要指导思想。“训练型语文教学模式”是沿着语文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序列化”一路走来的。所谓语文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序列化,就是语文课程、语文教材的设计和编制,追求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学科技能学习的程序化,最终发展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学习结果的标准化”。它具体表现为学生认识结果的统一化、表达主旨的标准化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冲破语文的“围城”,让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1.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2.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4.
“两课”是教育部规定包括高职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两课”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还必须做到“六多”,即多看,多思,多记,多背,多写,多听。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构成《金瓶梅》间架重要元素的"墙"共有三堵,分别位于王婆家与武大郎家、西门庆与花子虚家、李瓶儿与潘金莲居所之间。这三堵墙不仅促使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金瓶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语文教学中“教和学”“先”与“后”关系的论述,指出语文教改的关键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即应采取“先人为主,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先入求感得、先学求知得、后教使悟得”的三层阅读法;在写作教学中,应变“指导-写作”为“写作-指导”,即“先人为主。先写后导”。  相似文献   

18.
在概括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流中的传受心理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理想化的互动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传播空间,语言就是身份。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  相似文献   

19.
词典编纂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一种"稳定性"的共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另一种"动态性"研究又日益获得词典编纂者的青睐.本文就词典编纂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发展给以粗浅的分析,并希望能结合二者的分析对词典编纂的理论创新进行简单的探索,从而为广大应用词典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哭泣"这一行为入手,首先分析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作用,并藉此延伸开去,挖掘出其在形象塑造方法中的创新意义之三点:使小说的形象和内容形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破除了把人物角色特征类型化的形象塑造框架,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二维模式的形象内部体系。同时,哭泣行为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全书的喜剧色彩,"哭泣"词语的运用亦表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及文采。而其在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思想方面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全书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