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西方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分析了消费主义对我国日常生活的影响,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批判,探索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建构路径,将理论关切转化为对群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关怀,以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消费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术界20世纪开始关注的学术命题和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出现,“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进入中国,引起了反思和争论。该理论的传人,对中国民族文化审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影响,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进行反思和借鉴,分析褒贬,去伪存真,有利于推进民族文化审美理论建构,调整民族传统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布丹丹 《文教资料》2010,(24):211-21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中的大学生日常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局限及其批判反思,要求大学生道德教育从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走向主体自觉的文化生活,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类意识和全球意识,这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滕肖澜的作品风格平淡,这源于她对人间日常生活的关注。她努力写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这里贯注了她"现实主义"的写作理念,但滕肖澜的一些作品表明,她并非是一位风格单一的类型作家。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各个侧面。日常生活习语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拟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着装、休闲娱乐等方面对英语习语进行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民族时尚是商品化社会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感基础上对民族记忆的组合与加工,是经济现代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是商品技术发展过程的人文化。民族时尚盛行于当代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是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9.
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进行述评,认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本构架包括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新理解、对日常生活世界三个领域的分析、对日常生活基本图式的勾勒、对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意义的解说、对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公式的描述等内容,它旨在阐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使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态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同步展开;学术界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的研讨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批判与人文精神的重建、日常与非日常、日常生活批判与知性启蒙、文学与日常生活批判等关系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初创和奠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田素庆 《时代教育》2012,(7):285-286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研究对象,是与"日常生活"进入哲学视域得到相关批判建构有关。在西方后现代化、消费社会文化的语境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成为中国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资源。然其基于"言说立场"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文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作为学科建制内的讨论与具有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值得再予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文学娱乐和商业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众文化的流行迅速占领了相当领域的文化市场,日常生活不断审美化的同时审美也在不断向日常生活趋近。日常生活审美化会使文学艺术的“诗意”泛化,继而削减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创造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种趋势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认清其所带来的消极方面,对其价值进行实质性的质疑,使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后的政治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治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国家即社会,社会即国家,国家与社会处于高度同一之中,由此政治权力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个体日常生活为政治所吞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式的政治日常生活逐渐解体,如何重构日常生活成为文化上的一件大事。日常生活的重构不能向壁徒造,必须扎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可能性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一方面源于伦常日用当中,另一方面也在塑造伦常日用。所以在当代日常生活重构中,儒学是其重要资源,对当代日常生活的重构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数学作为现实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而又必不可少的一门工具性学科;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是随处可见,随处要用的;这一点是人们所公认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教师日常生活加以界定,深入分析其信息时代教师日常生活的特点,进一步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价值.教师的日常生活需要予以更多关注与理性引导,在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中选择并创造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格局的深刻调整,当前我国人民的社会日常生活正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在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挑战,充分认识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探究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理论、利益和实践逻辑,科学把握历史与逻辑、利益与价值、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构建原则,有利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