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文坛的著名的多栖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理念指导着他的散文创作,对台湾文坛乃至整个华语世界的散文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试图从其散文创作理念出发,探讨余光中独特的散文理论、对台湾散文的创新以及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双栖于港台的文学大家 ,余光中不仅有其独特的散文创作风度 ,也有其个性化的散文批评理念。这主要表现在 :对散文内涵作融汇中外古今的阐释 ;对散文功能作情、理、意、事、景、物的六项定位 ;散文文体的泛化分类 ;对知性与感性、以及学者散文的独特观照等方面。余光中散文理念又以批评视角、美学原则、文论风格及研究方法等层面为 2 0世纪散文批评带来新气象和新启迪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散文的语言和文体意识表现出鲜明的选择性,主要针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散文创作的"软性"弊病及固有模式;对抗的焦点是散文语言及文体的不同表现方式;对抗的策略是在语言及表现技巧上的中西合璧及感性和知性相济的诗性创作,而这种对抗的归属则是将散文创作引向讲究弹性、密度、质料的现代散文创作。这种对抗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的创作和其生命一样,以流浪为精神基调;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的经验,潜意识里却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回归,以求对传统进行革新;余光中诗文并茂,创作和批评互见;他的文章风格兼容中西,蕴藉深远,重知性而充满性情;在新古典主义理想的框架下,他希望通过文艺的现代化运动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余光中的创作生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散文的现代转化如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及散文创作实践均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契合这一特点.余氏散文理论的“弹性”说、“密度”说、“质料”说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美学,又体现了他对现代艺术的追求.余氏散文创作的内容与艺术手法上也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契合.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为余光中的散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走古典与现代契合之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李乃清 《中文自修》2001,(10):50-50
你说,余光中是一位散文大家。我说,余光中更是位了不起的艺术家,他把音乐、美术、雕塑连缀成一个世界,一个凝聚着诗的灵魂的立体世界。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和余秋雨,一个是台湾教授,一个是大陆学者,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满腔的热枕和深厚的底蕴,在各自的散文创作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和不俗的业绩,恰如文坛的双子星座,遥相闪烁,熠熠生辉。然而,由于个体风格特点所使,两人在散文创作中艺术构思方面也有不同凡响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之超卓令人惊叹。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探讨其文学创作成功之启示,认为余光中对于永恒的精神生命之不懈追求,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创作原动力;求新、求变的创作心态,促使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从古典诗、现代诗吸取艺术技巧,对现代散文艺术创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台湾作家余光中不仅创作了大量表现乡愁的诗歌,而且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散文。其散文感受深刻、见解独到、真情和理性、幽默与庄重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心灵之作。  相似文献   

10.
蔡菁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2):67-69,83
力求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余光中"乡愁"情结在散文意象、叙述身份、文学气质等方面的体现,并进一步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重诗轻文,把散文视作诗的附庸。他心目中的现代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这对于抑制过于随便、松散乃至轻浮的散文有所裨益,但也有明显的偏颇,即未能把握散文美的特质-自然。诗笔可用于散文,但失去了节制,便适得其反。他的散文创作意在实践在诗为文的理念,其成就,说明以诗为文作为一种艺术追求无可非议;其局限,说明散文中的诗质应有所节制。余光中后来对散文美有所认识,提出了“本位散文”的概念,但因为重轻诗文的理念未能根本改变,故而所作“本位散文”成就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台湾散文进一步继承中国“五四”新散文传统。第三代、第四代散文家在师承前辈作家创作的基础上,勇于开拓,探取散文的新境界,形成台湾散文“在水一方”的格局。以乡愁散文见长的余光中、王鼎均、许达然以及女作家代表张晓风、三毛、简(女贞)等成为散文界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散文用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是一些视觉、嗅觉、听觉经验,喻指具体的物象,有时喻指复杂的心理感受。在余光中的笔下那些看似普通的意象,通过新奇的比喻,往往能多视角、多层次提升作品的艺术趣味,反映深广的社会内容,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与放射性、跳跃性创作思路、创作技巧相碰撞,撒盐于烛般进发出的七色火花,色彩绚丽,令人眩目,构成余光中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在散文创作中特别强调以意象营造丰富立体的语言感觉,突出文字的形式美感,使得其散文具备了诗的气质,呈现出诗歌的意境与唯美。《听听那冷雨》以"雨"为审美对象,将诸多雨的意象交融在对时空地域的自由联想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沉依恋中,营造出凄迷渺远的意境,较为鲜明地体现了余光中散文的美学特征。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困惑,以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为目标。  相似文献   

15.
汤立英 《语文天地》2013,(11):19-20
散文教学一直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文字美感,挖掘字里行间的人文底蕴,获得丰富的文学滋养?笔者认为,文字是贯穿散文文本的精灵,只有从文字人手,解读其内在精神,才能带领学生体验到文本的意蕴所在。《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这篇散文文字清冽,如玉如雪,美不胜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余光中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现以此文为例谈谈散文教学中的文字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沙田文学”,广义系指香港中文大学师生共同创作的文学,狭义是专指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沙田”耕耘的余光中等五位作家所形成的文学流派。这五人非“会”“帮”的结合,有共同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做基础。他们的中西学问造指高,在学者散文方面独树一帜。这是中国自有西式大学以来少有的文学景观,在香港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从《乡愁》的深情忧郁,到《念李白》的豪气干云,再到《听听那冷雨》的奇崛浪漫,左手散文右手诗的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万钧笔力向我们展现了汉语之美的无数可能。事实上,除了抒情散文和文化散文,余光中也写了很多议论性散文,这些文章里的余光中言辞辛辣,十分“毒舌”,显得这位老人家格外直率、可爱、接地气。《朋友四型》里有吐槽、有点赞、有感慨、有疑惑,这些我们熟悉的操作本质上都是议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余光中在美期间散文创作纳入漂泊离散理论的考察视野。认为余光中在生活经验层面上寻找自我归宿、在东西方文化对立中进行文化思索,在异国主流文化中确立文化归属这3个层面上完成文化认同,体现有着"中华文化本位"的离散作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散文传世数十年以来,誉之者众,毁之者寡,在历代师生的教学对流中几成经典。然而,学者余光中专门撰文对朱自清的散文作出至为严厉的批评,认为其语言浅白累赘,好用女性意象,伤感滥情。细读余氏文章,他是带着对现代中国散文发展的更高期待所作出的清醒而富有价值的深刻审察,但因两位作家之间存在时空暌隔和个体、个性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同艺术追求,其创作心理和审美追求上的隔膜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佳节思亲,乡愁四韵。1928年的重阳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在多数人眼中,余光中以诗闻名,其实,他的作品不全在诗,他的诗情早已化入散文,今天,就让我们到余光中的散文中去感受他的诗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