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霞 《教书育人》2013,(1):48-48
提到"阅读",大家都认为是语文老师的事,而数学课上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即使"读"也是简单的读读题目而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有些学生会做计算题,但解决实际问题就头疼,无从下手。这就是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不足,不会分析题意。  相似文献   

2.
"再创造"是由荷兰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而应当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再创造的过程来学习数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显而易见,"再创造"的教学原理对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有一定的独创性与积极性,更突出了数学中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必要性.那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再创造"时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又该采用何种教学框架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粗浅理解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积极性"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调动了"数学积极性",学生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错数"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匡元霞 《考试周刊》2012,(48):55-55
刚刚颁布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鹏 《成才之路》2011,(15):41-41
新课程理念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一棵与人类文明共生共长的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根干上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小学数学是怎样"生长"为初中数学的.在小学,我们认识了整数与分数,会熟练地进行数的运算;进入初中,我们仍然要学习整数和分数,只是小学数学以正整数、正分数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初中数学融入了负整数、负分数,数系扩充到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的统称)。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或是一个错误,或是一段困惑.为此,教师有时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想简单地、"跳跃式"地绕过这块"绊脚石".其实,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及时而机智地捕捉形形色色的"错误"并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新课程下农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成了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针对农村初中生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农村中学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和这些年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研究,下面就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0.
丁彩芬 《成才之路》2010,(17):21-22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1.
杜玉东 《考试周刊》2011,(79):68-68
一、数学交流的含义 数学是反映符号与关系的一种语言。既然是语言,就需要交流,就必须懂得它的含义。数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数字交流",使学生获得"数字交流"的机会,掌握数学交流的技能、叙述、讨论、阅读、倾听等形式都是数学学习和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写、读、听是数学交流的主要形式,数学交流的时间应是充分的,参与的应是绝大部分学生乃至全体,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事实上,"一题多解"也就是"殊途同归"在数学领域的反应.但在讲授课标高中数学必修3概率中的几何概型问题时,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时,学生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时学生对应用几何概型解题的认知就出现了困难.重点向学生解释了这种"殊途各异"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这种在数学史上称为"贝特朗奇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提及阅读,人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语文、英语,很少有人将阅读与数学挂上钩.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数学学习不仅离不开数学阅读,而且数学阅读的能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载体.结合自己在农村初中执教的十多年经历,我深深的感到:只有把农村初中生数学阅读力培养定位为"根"的事业,农村初中数学教育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一、转变"根"念,营造数学阅读的"大氛围"树立数学阅读意识,从思想上认识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力的前提.只有教师心中有了数学阅读意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后也能够兴趣盎然,这是我们一直不辍追求的目标。而数学也有其鲜明的特征,教育家赞可夫就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而功倍。进入初中后,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数学学科的成绩。在数学教学中,本人就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程玉玲 《考试周刊》2012,(51):82-83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外,还开始接触到各种题型。由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有限,以及文字转换能力的不熟练,很容易因审题不清楚而造成错误。尤其是在讲评试卷子时,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老师仔细读了一遍题目之后就恍然大悟,顿时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涛 《考试周刊》2011,(43):93-93
在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下,在新课程理念下,该用怎样的观点体现我们的新教材呢? 一、生活观——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也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这样课本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搭起了一座平台。它说明了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素质,都可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就数学教学中如何以人为本,培养创新能力谈谈几点体会.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以"精讲多练"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根据上海教科所顾冷源教授的调查研究:目前,我国数学教学传统模式的弊病是教师"讲"的多,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性的关注;课堂教学毕竟是学生"学",如果光教师"讲",学生就始终处于"听"的被动地  相似文献   

20.
一 "数学综合训练"是高考冲刺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做了很多模拟练习,而且每次老师都认真批改、评讲,可是学生解题能力却没有大大提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何上好高三数学评卷课呢? 评卷课,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试卷进行讲评的课,因此改进评卷课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首先,必须明确评卷课的特点,如果说新授课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的话,那么评卷课就应该以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换言之,如果说新授课是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话,那么评卷课就应该是老师带着答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走向学生.换言之,如果说新授课是"以本为本"的话,那么评卷课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这就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