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呼唤学校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侠 《科技文萃》2004,(8):157-158
长期以业,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我国急需在校园中开展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屡屡发生令人惋惜且触目惊心的学生自杀事件,既暴露出自杀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也反映出高校生命教育的不完善.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危机干预不足,另一方面是生命教育缺位.英国作为西方最早开展生命教育,也是当前生命教育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其生命教育的模式及特色,对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仫佬族地区普通高中生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有60.5%的学生不太清楚什么是生命教育,13.2%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59.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很少进行生命教育,16.7%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进行过生命教育.导致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教材建设滞后、责任不明确、部分教师生命素养有待提高.建议通过在仫佬族地区加强生命教育宣传和生命教育教材建设,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生命教育研究者的本土意识等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感受生命、认知生命、关爱生命并尊重生命.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成才教育与应试教育为主,从而导致生命教育缺失.新课改强调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优势,将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命观.本文在探究过程中提升生命教育高度,让学生在感悟中善待生命,放飞生命.一、发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教育的最终表现就是传递生命信息.因此,语文教育首先要发挥其人文优势,用人文主题构建生命意义.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其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曾金霞 《成人教育》2012,32(5):103-104
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模式.生命教育对于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建构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宝贵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形式单调、极少被作为单独的教育内容、忽视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生命教育师资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中小学生命教育一直以来收效甚微,教育者可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采用多种实施途径、注重生命教育师资培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体系等对策,提高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从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J.DonaId walters)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1]并出版了<生命教育卜书以来.生命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徐力杀母事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一个个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我国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自2007年起,我们学校围绕着<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开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试图以春风化雨的力量.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使教育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  相似文献   

8.
浅析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作为学生认识生命与体验生命的手段,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在我国,生命教育课程本身的缺失是阻碍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章以人的发展与生命教育层次为视角,审视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本真,探讨了生命教育课程的缺失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立生命课程的价值取向,试图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关于生命的错误认识和轻视生命的现象,反思我国学校教育中因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带来的影响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建议我国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予以高度重视,并强调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必须自觉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和个性出发,关爱学生生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中小学生面临着深刻的生命危机.文章针对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对我国中学政治课进行了积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关怀与促进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学生生命危机行为频频发生,恰恰凸显生命教育的不足.学生生命危机行为具有诱因的阶段性、对象的多样性、行为的极端性和行为的突发性等特征.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反思当前的生命教育,主要困境表征为内涵窄化、泛知识化、体系零散和预见性不足.为进一步预防和消解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有必要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提高生命教育的预见性,从而重构生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英国PSHE课程正是对“以人为本,回归生命”这一教育本真的恰当诠释,英国中小学开设PSHE课程,使学生获得拥有自信、健康、独立的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对我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理论体系,推进生命教育理念的学科渗透,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生命素养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正引起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生命教育从教育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生命观。学校作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场所,运用学科教学、活动课、社会活动、专题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识和内化生命教育思想,然后转化为外在行动提供了有利保证。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与存在形态,在现阶段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赤峰学院的生命教育工作情况展开了相关研究,发现赤峰学院学生在心理健康以及生命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在发展中所存在的生命意义虚无、追求偏离等问题,或多或少的渗透到了校院,加之小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淡薄,使小学教育面临更多挑战.因此,强化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已经成了现如今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在学科的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  相似文献   

16.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人的生命,以片面的发展代替生命的整体发展.本文在总结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教育,其内涵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并试图构想生命教育指导下德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大学要重视学生积极生命体验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关爱和尊重生命教育,构建积极的生命教育模式,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命化教育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我国台湾地区最早引进生命化教育理念,并且产生了一些结合自身实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90年代末,生命化教育引入大陆.生命化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转换视角,立足于生命,重新审视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提倡受教育者亦是受"训"者,而生命化教育,从本质上改变了这种观念,提倡关爱,信任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生命化教育,是由内而外的,要符合学生的生命特性.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与价值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生 命将成为教育的基本旨趣,而教育将成为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守望者.其目的是实现生命教育向真正的人的教育的回归.实现这一回归,生命教育需要关注生死教育、苦乐教育、灵肉教育等基本教育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解读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即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①在媒体大量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漠视生命的事实面前,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呼吁实施生命教育,以期通过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注,使学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就不能忽视教师.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依赖对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关注的对等性.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必须由教师来承担.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生命是一个双重存在,即具有本原的自然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价值生命,是二者的天然融合;这里的生命不仅包含学生的生命,也应包含教师的生命.为更好实现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及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在大力提倡关注学生生命时,也不能忽视对教师生命的关注.关注教师,就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