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0月12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获得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称他的作品"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象征。"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解读《新人生》、《白色城堡》和《纯真博物馆》浅析帕慕克先生在创作中的追寻主题,分析帕慕克自身的身份对于其作为东西方文学桥梁作用的影响,并试图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东方知识分子的去从。  相似文献   

2.
海外文坛     
《文学教育(上)》2008,(17):160-160
帕慕克推出长篇新作《纯真博物馆》;英国93岁老人出版处女作《危险弱点》;欧美畅销书《暮光之城》被引进中国;《意第绪警察联盟》获雨果奖;聂鲁达奖首次颁给智利诗人。  相似文献   

3.
奥尔罕.帕慕克是一位深受苏菲思想影响的作家。其创作都是以苏菲信徒的"纯粹之爱"作为小说的原形叙事结构。文章以其代表作《纯真博物馆》为例,再现了"恋之奴仆"的修道历程,揭示了"恋之奴"对"恋人"是"纯粹之爱"。  相似文献   

4.
舒坦 《文学教育(上)》2008,(11):157-15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5月22日在中国社科院从代表作《雪》谈起,以“我们究竟是谁?”为题作专题演讲,帕慕克敬重的中国作家莫言和帕慕克作品中国翻译沈志兴均来到现场。帕慕克主要探讨了小说的艺术力量,想像力对一个小说家和读者的至关重要性等问题。在帕慕克看来,“小说提供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当成别人的生命,把其他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的机会”,“小说的历史就是人类解放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作为土耳其当代最富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帕慕克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纯真博物馆》以主体直觉经验抗拒线性时间流逝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一种西方现代时间意识;作者也通过收藏这种方式展示了土耳其的现代境况,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惋惜,并期望以此方式来纪念土耳其已经逐渐失落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小说旨在通过叙述实现时间与自我的统一,挣脱线性时间的束缚,实现个体存在与民族历史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北京青年报》消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最新散文集《别样的色彩》由世纪文景出版公司引进出版。2008年5月下旬,当帕慕克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业内及读者就对这部作品有所耳闻,但正式在国内引进出版直到  相似文献   

7.
每月资讯秀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在颁奖公告中,瑞典文学院称帕慕克“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学术“四大天王”自从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推出学术讲座后,易中天、纪连海、刘心武、王立群像明星一样被称为中国新一代的四大天王。这种现象说明青年人开始关注学术,但不应该无意识追捧,应该有更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9.
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花落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囊中。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79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1983年他出版了第二本小说  相似文献   

10.
帕慕克一生的文学创作都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故乡,帕慕克几乎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其次,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伊斯坦布尔为背景的,帕慕克的写作生动、详尽地再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建筑、人群与忧伤文化。另外,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的书写也是其一生艺术创作的顶峰与精华部分——"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学界至今仍未解决的一个批评困惑。  相似文献   

11.
海外文坛     
正●奥尔罕·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出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小说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通过众人视角描绘了1969至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的生活画卷。麦夫鲁特就像"漫游  相似文献   

12.
《我的名字叫红》是奥尔罕·帕慕克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在书中帕慕克运用多角度第一人称叙事、多叙事层、元小说和不可靠叙事等叙事策略把这部糅合了谋杀,爱情和文化思考的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体会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我的名字叫红》也为文学界树立了卓越的叙事典范。  相似文献   

13.
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 译者:何佩桦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这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的自传性作品。帕慕克说过:“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相似文献   

14.
线性时间观和圆形时间观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时间观。为了抗拒时间的线性流逝和个体对生命一次性的恐惧,作家通过对时间宗教、哲学的思考来探寻个体存在和时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在《纯真博物馆》当中,帕慕克通过收藏物品建立博物馆这种方式,使得过去得以进入现在的空间,让过去的时间得以重生。这种通过"自觉地记忆"和"不自觉地记忆"两种方式重现的过去,不仅纪念了一段逝去的爱情,也是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记忆,表现了作者超越线性时间观之上的圆形时间观。  相似文献   

15.
海外文坛     
正帕慕克推出新作《红发女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新作《红发女人》的英文译本日前在美国出版。《红发女人》情节大致如下:伊斯坦布尔男孩塞姆的父亲有一天突然不明不白地消失,为了养家糊口,塞姆成为一个叫马穆特的挖井人的学徒,在这个男子身上,塞姆投射了父亲的想象。在某次去一个临近小镇的途中,塞姆遇上了一个大他一轮的红发女子,他爱上了她,把自己的初夜献给了她。马穆特在井底作业时发生意外,塞姆  相似文献   

16.
《少先队小干部》2014,(12):46-47
童年是纯真的。没错,我们的童年就是很纯真!因为率真,所以纯真:因为简单。所以纯真:因为朴实。所以纯真;因为清新,所以纯真。让我们走进“孙卫卫纯真系列”,发现童年的各种纯真吧!《玩过的游戏》这本书主要写作者小时候的故事,也写了他长大以后的一些趣事,还有他对生活的感受。你会发现,他真的没有长大。  相似文献   

17.
奥尔罕·帕慕克的《雪》是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曾引起本土民族主义者的集体焚烧。这其中是否掺杂着一些误读的部分?实际上,《雪》的内容可以分成前景、背景两部分,前景是一元论叙事,背景是互文性叙事,两者构成一种文本反讽效果。这种反讽在土耳其本土、东西方文化冲突、形而上哲学三个层面展开。最终,通过反思人与雪花的生命构成,帕慕克表征了一种德里达式的延异诗学——"每个人都有一片代表自己生命的雪花"。  相似文献   

18.
好书推荐     
《同学》2007,(4)
关键词:异国美梦不要醒来《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帕慕克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我的名字叫红》获得了法国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都柏林文学奖——歇洲三大文学奖项。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尔,国王苏丹秘密委托制作一本伟大的书籍,颂扬他的生活与帝国。四位当朝最优秀的国家齐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绘制这本旷世之作。此时离家12年的青年终于回到他的故乡——伊斯坦布尔,迎接他归来的除了爱情,还有接踵而来的谋杀案……  相似文献   

19.
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是以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的风俗小说,其中"纯真"是其一大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纽约社会、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女主人公梅·韦兰及埃伦·奥兰斯卡解读"纯真"年代里的纯真和伪纯真。  相似文献   

20.
以静默诉说     
我在奥尔汉·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读到了这句美文。他写了一个盲人注视雪花飘落,会心地微笑。那句话令我久久无法忘怀。盲人怎么能注视雪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