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N.霍桑的名作,“黑面纱”的真正意义一直是读者争论的问题。然而,不管争论如何激烈,几乎采取的都是结构主义方法,作为能指的“黑面纱”,有确定的所指意义。但从解构主义观点来看,“黑面纱”的所指,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延异性.事实上利用解构主义观,通过对小说中“黑面纱”其所指的追问典型片段分析,发现“黑面纱”在追问中实现了“延异”,其所指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19世纪小说家N.霍桑的名作,“黑面纱”的真正意义一直是读者争论的问题。然而,不管争论如何激烈,几乎采取的都是结构主义方法,作为能指的“黑面纱”,有确定的所指意义。但从解构主义观点来看,“黑面纱”的所指,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延异性.事实上利用解构主义观,通过对小说中“黑面纱”其所指的追问典型片段分析,发现“黑面纱”在追问中实现了“延异”,其所指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方法,细读霍桑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教长的黑面纱》,以展现它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牧师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是美国十九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cl Hawthorne,1804—1864)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故事重述》中最为出色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充满了寓意和象征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新英格兰牧师突然戴上神秘黑纱的故事。作者在序言中声称“象征着不同的含义”并又名为“道德寓言”。那么,我们要问,霍桑在这含混的象征和忧郁的寓言中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以霍桑的《教长的黑面纱》的为例,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中面纱的象征意义和教长的形象,来说明在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文本的不确定性。正是文本的不确定性,启发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名作,这部作品用词讲究,语义深刻,特别是似乎、仿佛、好像、没准儿等词的频繁运用,使得整个文本徘徊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语义矛盾,该文把这类词界定为 "也许类"词,通过对这类词的遣词分析认为,"也许类"词的使用所造成的意义矛盾,暗合了解构主义的两难状态,也就是否定"形而上"然而又预设了"形而上"存在的矛盾境界。  相似文献   

7.
《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霍桑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德高望重的胡珀牧师突然蒙上黑面纱再不曾摘下直至死亡的寓言故事。本文着眼于异化的人物,怪诞的写作手法和富有内涵的象征等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与霍桑同是美国19世纪中期的文学大师,两人在哥特小说创作上极有建树并享有盛誉.通过比较爱伦·坡的<黒猫>与霍桑的<教长的黒面纱>两篇哥特短篇小说中的黑颜色内涵,从而体现出两位作家不同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名作,这部作品用词讲究,语义深刻,特别是似乎、仿佛、好像、没准儿等词的频繁运用,使得整个文本徘徊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语义矛盾,该文把这类词界定为 "也许类"词,通过对这类词的遣词分析认为,"也许类"词的使用所造成的意义矛盾,暗合了解构主义的两难状态,也就是否定"形而上"然而又预设了"形而上"存在的矛盾境界.  相似文献   

10.
《面纱》的故事情节是关于偷情的罪与罚,作家毛姆一如既往地刻画了空虚、轻佻的女性在经历了背叛和死亡的考验之后,实现了人性的回归,走上了精神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凡四百九十一篇(据“会校会注会评”本,本文引文悉据“三会”本),其中篇末缀以“异史氏曰”评语的,计一百九十五篇,约占全书篇目的五分之二。“异史氏曰”长短不一,有的寥寥数语,有的则洋洋大观,可独立成篇;多属散文,间用骈体;或一事一议,深入开掘,或借题发挥,另创局面。它是《聊斋志异》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研究《聊斋志异》,不可不研究“异史氏曰”,研究“异史氏曰”有助于深入研究《聊斋志异》。可是,不少研究者认为,“异史氏曰”与聊斋故事所反映的思想有矛盾,并以此贬  相似文献   

12.
乍读内森尼尔·霍桑(Nathanial Hawthorne)的小说,读者常会对那诲暗的事物,缺乏生活依据的情节及作者的意旨感到疑惑。但再读下去,答案就明白了。本文以他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得曼·布朗》作为例子分析霍桑的常见主题及突出主题的方法。实际上霍桑在这篇小说中侧重点是主人公的心理和道德,而不是情节。故事展示了布朗对灵魂深处的探索。在阴森的、梦幻般的背景中,主人公布朗及众生灵魂阴暗面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3.
卢迪 《文教资料》2009,(9):29-30
贝纳德&#183;马拉默德被认为是美国犹太裔作家中"犹太性"最强的一个人,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以描写犹太人为主。《银冠》就是其中的一部佳作,其在叙事方法、主题及表现的犹太性上都能体现出马拉默德那独特而充满魅力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评论界对霍桑的长篇小说关注甚多,但对其短篇小说中孤独与异化主题的诠释却较少。其短篇小说《罗杰·马尔文的葬礼》的创作仍遵循“想象”为主导的原则,着重探讨人物的内心和道德体系。小说主人公鲁本在面临道德和生存的两难境地时,选择抛弃同伴,导致了愧疚与懊悔伴其一生,最后脱离社会,走向孤独,以错杀爱子完成了自己的誓言。霍桑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再现了人性的孤独与异化。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姓“短”。它具有短中求精,以小见大,借一斑而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功能。因此,作家常常用它来迅速反映生活中某种矛盾和斗争。正如鲁迅所说:“在现在的环境中,人们忙于生活,无暇看长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说的繁生很大原因之一。”然而,中国当  相似文献   

16.
蔡静波的散文集《雨中漫步》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读者主动撰文评论。经过详细分析解读,根据其各篇的主要特点或题材、体裁,《雨中漫步》可分成情谊篇、文苑篇、思故篇、杂感篇、随笔篇、山水篇、通讯篇七部分。《雨中漫步》作者善长记事和议论,这部散文集的写作特色,多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妍 《文教资料》2007,(5):75-76
弗里德里希·葛奥格·容格(FriedrichGeorgJünger)的德语短篇小说《纽扣》讲述了一对夫妇因一颗纽扣而引起的悲剧故事。本文将通过对主要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分析,对小说的潜文本进行发掘,揭示“沉默”这一表象下所隐藏的人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对交流的渴求,以及第三方“上帝”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文化和《圣经》一直都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其罪论说也常在文学作品中有体现。在寓言体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这部作品中,罪就是围绕面纱这一主线,借助面纱遮盖下的牧师以及外围人的各种态度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蚂蚁与蚱蜢》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短篇小说。小说采取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通过阐述拉·封丹的寓言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结合乔治和汤姆两兄弟的故事,推翻了传统寓言赋予世人道德观念的权威性,并且借助乔治的种种表现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作品能够使读者在滑稽幽默的讽刺之下,重新审视传统寓言与人性之间的权衡交融。  相似文献   

20.
由王育民、卢兴轩两位主编、全国十几位中青年学者参加编写的《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外文史之谜》一书,陕西旅游出版社已于1989年4月出版了。当我看到这本书以后,立即被它牢牢地吸引住了,一气从头读完方才释手。我以为,该书大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文笔精炼,内容丰富该书在并不很长的篇幅里(仅12万字,易为读者所接受),浓缩进了尽可能多的知识容量。汇集的31个古今中外文史之谜,大都为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众说纷纭、悬而未定的疑案。从时间上看,涉及从族外婚的起源到“戊戌密谋”的有无,上万年间不少关键性历史问题;从地域上看,包括了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