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Historically, scholars have made unfailing efforts to position education as a standard science, but no solid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regardless of the positivistic paradigm,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or value-free neutral stances they adopted. In China, scholars have set up a so-called “three independency” standard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education, but it has been finally proved invalid in practice. As interdisciplines permeate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ducation experiences a crisis of being colonized. After serious rethinking, interdisciplines were widely believed to do more good than harm to education. Therefore, education is beginning to transform from a “colony” to an “empire”. In this transformation, education finds it necessary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make it a field in which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is contributory to the enrichment of scholarship. Translated from Xiamen Daxue Xuebao (Zhexue Shehui Kexue Ban)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2006, (1): 72–78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大学学科,教育学拥有知识和组织双重属性,从而孕育了其自身规训的特殊内涵。教育学的学科规训之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既有促进又有规限。教育学的学科规训,促进了教育学知识范围的扩展、教育学学术梯队的形成、教育学学术机构的建立、教育学基本范式的确立以及教育学学科传人的培养。同时,学科规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和阻碍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完善学科内部建制和外部建制,是确保教育学的学科规训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建构需要明确四个问题,即学科性质、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管理特点。并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系统,逻辑起点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根本特征。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建构必须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跨学科领域,妇女学的历史与高等教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的兴起均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以多学科研究起家,进而强调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并最终凭借不懈的努力在大学里成功获得建制。不过,比较吊诡的是,高等教育学虽然是源于"大学研究它自己"而诞生的一门新学科,但在今天妇女学对于整个大学改革的影响却远比高等教育学的影响要大。究其根本,妇女学在学术目标设定、制度基础构建等方面都较高等教育学要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面临着如何彰显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特色和提高理论服务实践水平的双重困境。对此,提高研究队伍专业化水平,关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批判、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将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高等教育研究尤其是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建构中,人学视角处于缺位状态,主要表现在从本体论和整体人的层面来研究高等教育、建构高等教育理论的成果较少。高等教育研究中关于“人”的研究尚未建立在人学基础上。从时代精神、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等角度来看,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引入人学视角是必要的。从人学视角出发研究高等教育,可尝试建立高等教育人学,重点研究人性与高等教育、生命与高等教育、人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和人类与高等教育等领域。  相似文献   

7.
以人们对译学(或翻译学)认识的变化为依据,把译学的形成过程分为起始/初创、过渡/初级、发达/科学研究和成熟4个阶段并进行了讨论,按照时间顺序,列出该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还提到一些国家出版的有关刊物和相关专业在高校中的设置情况,为读者提供译学形成过程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需要适切的学科自觉和学科意识。基于当下的生存困境,教育社会学必须重审自身的学科形象,明确自身的学术味道。  相似文献   

9.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必须针对中西文化的长期碰撞与反复较量所出现的漠视甚至无视美学视野而产生的语文教育的美学光辉逐渐被科技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迷雾所掩藏的状况,打通将语文教育研究与美学研究长期隔离的鸿沟,从而很好地穷究语文教育的"本来样子"。从运动的、辩证的角度看,无论是语文教育的美学理论的贫瘠,还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实践的困惑,都遮掩不住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所蕴藏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世界性、民族性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两个最基本的文化要素。高等教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实际上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就是国际化加民族化。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Looking at the current discourse on how to teach disaster, one apparent gap is that the scientific aspect of disaster is discussed and taught mostly in isolation from its human aspect. Disaster educators seem to b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social vulnerability, community resilience, personal action-related knowledge and emotion rather than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disasters, whereas science educators often fail to mak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scientific accounts of disasters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at surround them. In this theoretical paper, I claim that this disconnect is problematic and that overcoming it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disaster in a more nuanced and comprehensive manner. Drawing primaril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on disaster, I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interpreting disasters as failures of socio-technical systems, which helps us unearth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omplex network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n the wake of calamities. STS challenges the dichotomou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and social worlds and takes a view that they shape each other to constitute socio-technical systems. Taking such an approach to disaster allows a syn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made disasters that we are faced with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Based on the ideas of STS and examples of recent disasters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 argue that disaster education and science education can cross-pollinate in tackling the post-disaster hardship and cultivating responsible citizens.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学科在濒临绝境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重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大规模译介国外教育学科为特征的隐蔽式教育交流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学科重建的一条重要路径.对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的文本分析表明,隐蔽式的教育交流通过译介国外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这两个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展现了教育交流对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取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范式主要兴起和发展于美国,其当代发展的里程碑之一是关于学习的研究成就,这一成就正从根本上改变当代教育学的学习观念.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向心理学等学科借鉴、坚持和改进田野工作,尤其是重建该学科的中心概念--文化.这些经验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科与实践是既具有内在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个范畴。学科的边界是刚性的,而实践领域的边界却是开放的。在形式化阶段,教育完全是一项实践着的活动,具有很高的边界渗透度。但近代以来以形成严整的学科边界为圭臬的倾向使学科在数量和质量上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被隔绝。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实践领域的角度审视教育。作为实践领域的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需要从生活和实践的立场加以把握。教育理论只有将其视野指向人类精神得以生长和存在的生活世界,才能获得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是其学科建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以及对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本身的理解,我们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61年南非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后,南非高等教育研究开始发展。南非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过程,南非通过在国家层面、院校层面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开设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培养专业研究人员,助推南非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南非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尚面临诸多挑战。最后以斯坦陵布什大学的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所开展的工作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8.
纪律教育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纪律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律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影响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理应加强纪律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的人文科学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科学教育的现象,人文科学教育被人为地淡化、弱化甚至边缘化,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功利主义严重。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文科学教育的现状、成因的分析,提出挖掘和提升人文科学教育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内涵等实施人文科学教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和区域化互动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倡区域教育研究反映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区域结构变化特征和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区域教育研究包括社区(community)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和地区(region)教育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无论哪种形式的教育的区域研究,都应当遵守区域研究(area studies)方法论的学术规范。一个完整的比较教育研究,既有教育的区域研究,也有教育的问题研究,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或采取区域研究框架下的问题分析模式,或采取问题研究框架下的区域解释模式,两者均有其效用。本文的观点只是为谋求我国比较教育学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所作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