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现在通行的水浴法(见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73页)对晶体萘粉加热,做萘熔解实验,研究晶体受热熔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但这个实验效果较差。多数情形中,从实验作出的T—t(温度—时间)曲线上不能明显地看出熔解时的一段水平线。这里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晶体萘是热的不良导体(液萘因其能对流在实验中影响不大),熔化前萘粉的受热表面与中心处温度差太大。要求学生用细玻璃棒对萘粉不断进行搅拌的操作,由于试管细而长,又插着一支温度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萘粉内部的传热状况得不到改善。第二,实验中萘不是均匀地吸热。因为没有对热水的温度进  相似文献   

2.
进行萘的熔解实验时,因为萘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在加热时,靠试管壁的萘已熔化,而中间的萘仍处于固态,导致实验的失败。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实验前向已熔化成液态的萘中投入一定数量的铜丝(用多股铜导线剪成约1厘米左右),并将温度计一并插入萘中后,熄灭酒精灯,使萘凝固。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因为铜丝是热的良导体,能使热较均匀迅速地传递到萘的各部分,使其在熔点附近全部熔化。这样,学生所得的实验数据经过处理,可得到较理想的熔  相似文献   

3.
萘粉的回收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实验中,不少实验员对萘粉的回收感到困难,花费了大量时间,回收不干净。我们改进了回收方法,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重新将凝固的萘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轻轻转动温度计,直到温度计能从萘块中抽出为止。然里把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把装有萘  相似文献   

4.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3):28-2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笔者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在原实验基础上,只在烧杯的水中加一支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试管中的晶体用萘,萘中的温度计测萘的温度,当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同时升高,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  相似文献   

5.
《研究萘的熔解过程》这个学生实验做完后,在试管壁上残留着少量的萘,要除去它是很麻烦的事。下面介绍一种除去试管壁上残留萘的方法,非常简单。 先将试管中的固态萘对准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旋转试管。使试管均匀受热。稍时,管内的萘开始熔化。待到萘与试管不再粘结时,迅速将试管中的萘倒出,这时试管壁上只留一薄层萘粉。让试管自然冷却,再将冷却后的试管投入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约3:2的混  相似文献   

6.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现象的实验改进山东临沂枣沟头中学(276038)孙风波取一长玻管,一端用胶管同注射用针头相连,另一端插入带有单孔塞的试管中,在试管内加入10~20ml酒精。另取一烧杯,注入300ml水,把盛酒精的试管插入烧杯内的水中(并用温度计测水的...  相似文献   

7.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 10 0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 ,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 ,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 1/ 3的水 ,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 ,应图 1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 ,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 ,大试管的水高于小试管的水面。实验时 ,先将小试管拿出 ,用酒精灯对大试管加热。当大试管里水沸腾时 ,用温度计测出水沸腾的温度 ,这个温度就是实际气压下水的沸点。比如 ,实际情况是 1个标准大气压 ,…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中观察萘的熔化实验,这个实验书上采用水溶法直接对装有萘粉的试管加热,好处是能使萘升温缓慢均匀.缺点是常常会出现水温升得太快,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现象不明显.因为萘在很短时间内便获得所需的熔化热,这样看起来好象温度没有在熔点停留,实验效果不好.为了增强实验效果,缩短实验时间,对实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中观察萘的熔化实验,这个实验书上采用水溶法直接对装有萘粉的试管加热,好处是能使萘升温缓慢均匀。缺点是常常会出现水温升得太快,在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现象不明显。因为萘在很短时间内便获得所需的熔化热,这样看起来好象温度没有在熔点停留,实验效果不好。为了增强实验效果,缩短实验时间,对实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初中物理第二册p.73观察萘熔解的演示实验,按照课本上给定的装置,操作上不够方便,演示时萘粉要加热近8分钟才开始熔解,易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脱节,加之本节涉及到熔解与凝固、晶体与非晶体、熔点与凝固点、熔解热等概念,又第一次接触用图象法表示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故而在45分钟内很难授完新课,为此我对该实验做了改进。 1 实验装置和演示方法如图所示,取两支口径分别为3cm和2cm的试管,在小试管中装入适量萘粉,同时较均匀地装入几枚订书钉,在大试管中装入50℃~70℃的水至约三分之一管长,然后把小试管套入大试管中,使小试管露出2cm左右,盛萘粉部分刚好浸没水中,在大小试管之间  相似文献   

11.
萘的熔解实验既是必做的演示实验又是必做的学生实验,它是初中物理实验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实验,按第二册物理课本图4—1装置做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到80℃,萘就开始熔解,并且萘温不断上升,等到萘粉全部熔解时,插在萘中的温度计示数早已超过80℃了,这个实验的成功率太差,效果极不理想,根本反映不出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对该实验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实验预习1.物质从___的过程叫熔解;从___的过程叫凝固。2.物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解过程中要___热量,但温度___,晶体溶解时的温度叫做___。3.素是热的___,且容易挥发成气体,因此,不能把萘粉放火烧坏中直接加热。必须把禁粉装入试管里,再把试管放入___,用酒精灯___加热,同时用___萘粉,使其各部分温度均匀。4对芬粉一定要缓慢加热,为达此目的,应控制好烧杯中水与试管中等粉的___(约恒为2℃),这可通过调节酒精灯___或___来达到。二、实验报告【实验自的】1.研究禁吸热熔解时温度变化情况;2.学会给制茶的溶解、…  相似文献   

13.
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接触到的重要的实验仪器,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以及有关温度计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使用刻度不准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特殊问题,下面以一题为例简析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例.现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的温度计,将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的示数为4℃;把它插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2℃;再把它插入温度未知的温水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6℃,那么,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中学如何进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及其规律的实验是一难点。现将我的做法提供给同行。取一根大号截底玻璃试管,将插有温度计的橡皮塞于塞在原试管口,然后倒过来作试管的底。整个装置如图所示。在试管里装进冰水混合物,见到温度计的示数是0℃。用适当火焰的酒精灯缓缓地在这试管上口端A处加热,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便见管里冰水混合物里的碎冰片逐步上升到加热处。只要水里还有冰片,温度计的示数总保持0℃。然后再加热,细细的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相似文献   

15.
一、“比热”演示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1,A是自制的两个空气温度计(要求形状完全相同,内装等量的红色水);B是有孔的橡皮塞,把A管插入有孔的橡皮塞中;C是两根规格完全相同的试管;D是玻璃缸;E是硬纸板,中间钻两个圆孔,两圆孔之间的距离约5厘米,孔径要与试管外径相适应;F是两只同样的烧杯.2.演示方法(1)在一个烧杯里装100克水,另一个烧杯里装100克煤油,把1000克热水倒入玻璃缸里,用硬纸板盖住玻璃缸的缸口.(2)把两个试管同时插入硬纸板的圆孔里,使一个试管插入煤油里,另一个试管插入水里,要求两者…  相似文献   

16.
常用湿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利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首先要看清楚所使用的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值,对被测物体的温度进行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不得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在研究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和凝固实验中,湿度计的玻璃泡必须插在硫代硫酸钠之中,不能跟试管底或试管壁接触,或放在硫代硫酸钠的上表面上.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温度计代替搅动器进行搅拌.常用通度计不能拿离被测物体进行读数,否则温度计的示数将会发生变化.读数的…  相似文献   

17.
答:对于这个问题可用下面的实验来形象地说明:将空试管插入水中后,再将一物(如小刀)紧靠于试管外壁上,这时将会在试管管壁上看到物体的象,同时会发现这个象与物之间的距离约为试管壁厚的两倍,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发生全反射的界面是试管的内表面。在进行上述实验时,如果我们进一步仔细观察还可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把一个小物体(如粉笔头)放入插在水里的试管中,在试管上方的一定范围内将看不到试管中的这个小物体,这是不是由于试管外表面发生全反射的缘故呢?我们知道,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折射角最大不  相似文献   

18.
有机化学反应中,温度是化学反应的重要条件,很多化学反应都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才会出现预想的反应现象和结果。下面仅就温度控制的方法与作用,谈点粗浅认识。1 注意温度计的安装位置,准确测量温度 温度计的安装位置是准确测量温度的重要前提。在有机制备实验中,如果要测得馏出液的温度,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缘应恰好与蒸馏瓶支管接口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才会完全被蒸汽和冷凝的液滴所包围,较准确地测得汽液两相平衡的温度,即馏出液的温度。如果要测量反应液的温度,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插在液面下。如乙酸乙酯的制备,水银球应插入液面距瓶底0.5~1cm处测量反应液温度,且控制反应温度在110~120℃之间,以免出现副产物乙醚。  相似文献   

19.
有的学生以为水的温度升高到10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就会沸腾。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对液体沸腾的条件不清楚。为了纠正这种认识,可在讲授“液体的沸腾”这部分教材时,补充下面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大号试管内装入约1/3的水。小号试管内装入适量的水,应使小试管的水面没过温度计的玻璃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中,大试管的水  相似文献   

20.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萘的熔解与凝固实验,由于萘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课堂实验时间内难以完成。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1 用机械方法形成人工对流 从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来分析,利用传导、辐射控制萘的熔解,效果不理想。能否利用对流呢?萘是固体,不能自行形成对流。能否利用机械方法,形成人工对流呢?笔者就此将实验装置作了如下改进。 如图1,在试管中央,有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轴(轴可由温度计构成),轴的下端用粘胶剂固定两块金属片,轴由电动机驱动旋转。金属片快速旋转后,除了使萘上下翻滚,形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