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野生动物资源是人类共享的资源.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了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致使许多种动物灭绝或濒于灭绝.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吁与行动.我国地大物博,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那么,中国有哪些动物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呢?  相似文献   

2.
一、密切关注环境并从我做起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在环境中产生、发展并不断趋向高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从环境中获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最终又将其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在这两个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则会产生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危害到人类自己.而且人类已经切实地感受到这种环境压力,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将面临资源的匮乏和生存环境的崩溃,地理物种的灭绝,可能很快就会轮到人类自己.因此,关注环境,就是关注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3.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有人类以来就出现了,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类以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智慧和能力与自然进行斗争,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改造自己本身。虽然人类不能凭借人类自己的活动取消自然规律或创造自然规律,但可对自然规律的过程、强度和方向发生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用新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张建利 《地理教育》2011,(7):104-104
一、密切关注环境并从我做起 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在环境中产生、发展并不断趋向高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从环境中获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最终又将其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在这两个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则会产生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危害到人类自己。而且人类已经切实地感受到这种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社团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又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的敏锐触角,这正切合现今的大语文教育观点,让学生在享受文学、欣赏文学、创造文学中逐渐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文学社在实际开展的活动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了许多语文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控制论认为,控制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个可控系统,课堂教学过程,便是每个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控制原理、方法、手段去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只不过有的教师缺乏对控制论的科学研究,没有把自己对课堂教学控制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罢了。事实上教学的成功必然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  相似文献   

9.
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与规律的科学,形式逻辑是逻辑学这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利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来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当然,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思维实践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但这并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自觉”这一命题出自东瀛铃木虎雄的《中国古代文艺论史》对魏时代文学的评价。其实 ,曹丕既不像有的学者所言置文章于人生追求的第一位 ,也没有完全摆脱儒家或经学学说以论文 ,甚至还以“文”来实现治国安邦之大业。以文辞翰藻作为诗赋的特点 ,也并非始于魏。“文学的自觉”应更多地诉诸于对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而不能以是否持有用或无用说作为标准 ;以对纯文学的强调作为“文学自觉”的标准或文学批评自觉的标准都是不切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类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认为自然环境能向人类提供取之不竭的资源,而人类可以任意支配环境而不会破坏它的功能。作为环境的主宰,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世代无所谓责任。然而,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环境危害日趋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并非无限供给的,如何支配、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所谓人类自身的改造,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改善人类的素质。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在社会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促进着人的素质改善的历史。然而,人的素质的变化如何反过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于这个问题过去的认识是空泛的,若明若暗的。至少,人的素质的作用是被大大低估了。  相似文献   

13.
环境教育—高等学校的“必修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新挑战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视为是被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地遭到人类的改造甚至破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这种改造和破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着,使全球生命支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一...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发展有自身规律,它时而受时代和社会历史的紧密制约,文学成为全社会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喷发口,新时期之初众口相谈同一部作品的情景是最典型的例证.时而文学对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成为主旋,它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的成分上取决于艺术的成熟和拓展.例如,魏晋时代的文学的自觉,就表现为人们更加认识到文学的审美本性,范晔的“情志既动,篇辞为贵”的说法既可见对艺术本性追求的自觉.马克思经典作家也曾从唯物史观来论及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在《致施米特》中说:“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而为了达到这一点,经济关系的忠实反映便日益受到破坏.”同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学和法一样,也有自己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在规律,而文学的自觉就是它要按照它自身规律运作.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宜于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人的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受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对自然界实施了野蛮的榨取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要真正求得良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活动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警示人们,必须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权利与环境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保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文学教育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写作,让文学成为学生作为人的生活需要、生活方式,在文学中学会同情、悲悯,学会自省、忏悔,学会宽容、博大,学会战胜自己,学会攀登精神高地,学会审美地生活,从而实现自我,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起码能够自觉地朝这一方向不断努力,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7.
马琳 《成才之路》2009,(12):76-7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并不断地改造自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为人类提高生活水平提供了手段,也为人类破坏环境创造了条件。18世纪兴起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欣喜,也带来了不断深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化学工业兴起之后。以大量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取代天然物质,比如各种合成纤维、塑料、有机农药、多卤联苯等的使用,给环境增加了种类繁多的新的污染物。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不断进行抗争的历史.而"文学"既然是"人学",就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且尽可能地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感人细节与场景.事实证明,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它始终是一个在场者.只要打开我们的文学经典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教材说明:《保护大自然》是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环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这一单元内容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后续和总结。教法一一、设计过程1.了解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回顾以前的植物和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的环境里认识人的生活,即衣、食、住、行所需材料最终都来源于大自然。让学生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2.认识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破坏。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要不断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是,人类不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给大自然造成太多的破坏。3.了解大自然对人类…  相似文献   

20.
旅游文化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具有主体意识的自觉行为.人类在进行旅游实践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文化的制约,以自身的文化观念去展开旅游行为,进行文化体验,并加以重温、思考与再造.文化,作为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不仅指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念、价值观、习俗准则,也用来表示认识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成员所共有.这一为个体内心稳态化了的观念习俗又不仅是行为过程,而且体现在物质和物态环境之中.旅游这种有着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基因,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不断发展兴盛的事业,吸引着日益增多的人类成员投人相当可观的时间、精力、兴趣和财力,从根本上说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旅游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