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玲 《现代语文》2006,(8):118-118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可以看到,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因,不在于莎菲是一个“恋爱至上”,也不在于苇弟怎样怯懦卑琐、凌吉士怎样浅薄卑鄙,而在于他们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说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敌对与抗争。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之间的遭遇,是男人与女人永久性战争中的一次特殊的较量。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场战争发生了让当时的人乃至现在的不少人都难以接受的变化,那就是,这场战争的操纵、主动是莎菲,一弱女子,而苇弟和凌吉士则成了被女子玩于股掌中的男人。  相似文献   

2.
莎菲这一人物在日记中所呈现出的焦躁、矛盾、彷徨的心理状态,是文本最令人关注的地方,这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本文从不同的女性观念,对爱情态度以及情欲矛盾等这些力量出发,考察了它们在文本中相互交织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效果。它们渗透在体验爱的"我"与理性反省爱的"我"之中,随着各种力量的聚集,最终使两者构成了一定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3.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4.
深度理解经典文本《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的形象,在文本中莎菲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沉缅于自己心灵的苦痛之中,挣扎冲突最终奋起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那个时代所给予女性的印记。本文以莎菲情感世界的孤独状态为切入点,对莎菲形象作以分析理解。  相似文献   

5.
妇女问题一直是富有人文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关注点,颇为壮观的女性题材作品就是一个证明。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作。莎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灵肉一致的理想爱情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由女性作者以真正女性立场展示女性生命欲望真实状态的作品,小说的生命美学品格在于它对女性爱欲书写的开拓:冲击了传统文化中有关女性的、爱欲的、书写的种种“禁忌;”张扬着一种更具现代内涵的情爱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寻。  相似文献   

7.
为追求光明,莎菲女士毅然告别家庭,走向社会。她敢爱敢恨,自主自立,勇于挑战男女关系中男人占主导的旧传统。她叛逆意识强,渴望理解,在爱情中追求灵魂和肉体的统一,具有正确的恋爱观。莎菲女士的这种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子女教育、心理调适、两性交往等许多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8.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文学景观。20世纪20年代《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斐声于文坛,4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助她走向人生的顶峰,70年代《杜晚香》招来一片质疑之声。丁玲的创作呈现出如此不平衡的现象,她也在荣辱毁誉间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构成女作家一生的悲喜剧。但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部意蕴丰富,特别是塑造了多层面人物形象的作品,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中,会出现不同的解读,阐释出不同的人物内涵。丁玲先生写于1927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同样透出类似的现象。评论者或将莎菲视为“被资产阶级思想浸透了灵魂的个人中心主义者”和“爱情至上者”;或把“莎菲身上不免时时流露出来的悲观、感伤、颓废的‘世纪末’意识”视为变态或病态行为,加以指责;或将其性格中的狷傲、孤僻、乖张甚而变态,作出新的阐释。认为这一切都是向着周围恶俗的环境而发,是她寻求光明却又看不到真正理想的东西,一个真正理想的…  相似文献   

10.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建构过程中,借助日记体这一私人化的叙述形式,大胆地融入了作者"我忠于我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不加掩饰地袒露了"五四"时代的"莎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痛苦裂变的灵魂,充分展示了女性"人"的本质力量,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自觉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莎菲是丁玲笔下的一位悲剧女性。造成她悲剧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试图就莎菲的理想与所处的时代环境、莎菲与陌生群体、莎菲与莎菲之间的种种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说明她的理想终究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开始文学创作时,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人”的尊严的觉醒在文学形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自传式日记体的典范。文本主要以莎菲的情绪变化为线索。而莎菲正是那种自强自立,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而患上了时代忧郁症,显得有点儿病态神经质的现代青年女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丁玲本人的复杂性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的敞开性,该作品自发表以来,以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社会思潮等阐释语境的更迭,关于它的读解不断发生着游移。叙述学中的叙述声音在语法学叙事理论中是形式概念,本身不舍内容因素,但在修辞性叙事学、特别是女性主义叙事学中,叙述声音成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以叙述声音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导致莎菲的个人声音无论被解读为启蒙话语、还是女性叙事,最终只是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16.
李冬梅  彭光平 《教师》2011,(25):32-32
去年期末考试后我阅作文试卷.看到了这样一篇作文:写的是小作者(从行文中可看出是个女生)和一男生“恋爱”了——他们互相帮助,彼此爱慕。心理描写逼真、语言流畅、感情细腻真挚,文末又写了主人公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下,  相似文献   

17.
张凌 《现代语文》2006,(8):55-56
莎菲女士往往被认为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代表,被茅盾称为“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一位个人主义、旧礼教的叛逆,她要求一些热烈的痛快地生活,她热爱着又蔑视她的怯弱的矛盾的灰色的求爱,然而在游戏式的恋爱过程中,她终于从腼腆拘束的心理中摆脱,从被动到主动,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高于诱惑的红唇后,她就一脚踢开了那不值得恋爱的卑琐青年”。一直以来矛盾对《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大胆的描写”,莎菲的“叛逆的绝叫”评论,成为对《莎菲女士的日记》分析的盖棺定论。莎菲也成为“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的典型,以至于中国所有研究本土女性主义的研究都绕不过“莎菲”这一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之所以它能奠定丁玲在文坛的地位,主要在于这部小说的时代先锋性以及它的引人深思的时代悲剧。它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莎菲个性主义的觉醒,对真爱的渴求、寻找以及失败的痛苦心理,反映了五四时期的自由解放精神。但莎菲又有旧时代的痕迹——旧的文化传统,莎菲在二者间艰难徘徊、痛苦撕扯(五四时期张扬的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不仅说明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实绩:人主体意识的勃发,挣脱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禁锢,还体现了个人在时代觉醒初期的艰难行进过程以及痛苦的精神抉择。  相似文献   

19.
由于西方书信体文学的影响再加上反封建反传统思想的启蒙,“五四”以来的新青年作家特别热衷于日记体小说,本文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日记体的真实性谈起,简单归纳出情感的私人性,情节即时性,对话独语性等特征,并捷出这种日记体小说存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