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白鹜》,感受其“对话”教学的独特魅力,获得巨大的美感和无限的享受。白鹭是美的,孙老师的课也很美。美在师生互动的“对话”,美在“对话”中的情、“对话”中的趣、“对话”中的味。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的“对话”使“白鹭垂钓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等一幅幅画面灵动了起来。“垂钓”的平静与安详、“瞭望”的躁动与不安、“低飞”的洒脱与飘逸全都印在学生的心里,留在观课者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2.
问题教案一、揭题,认识白鹭,了解作者1.齐读课题;你见过白鹭吗?谁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关于白鹭的知识介绍给大家?2.出示白鹭挂图,使学生对白鹭有个感性认识。3.简介作者。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2.检查自学效果。注意“喙”“嗜”“蓑”的读音,辨析“框与眶”“蓑与衰”的字形。3.分小节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白鹭的美?哪些段落内容相关,联系比较紧密,可以合在一起?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四、研读课文,…  相似文献   

3.
观察白鹭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白鹭,我校生物组老师特意组织了一支“观察白鹭”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观察。(点明观察白鹭的缘由及时间。写得简洁。) 我们跟着老师,来到铁山镇的杨厝山。这里是个山坳,中间有条小山溪,四面群山环抱,不受北风的侵袭,田野、山坡到处是一片绿色。我想:这大概是白鹭的“家乡”。我们到了目的地,放眼寻找,终于看到了对面山脚田野草坪上的一群白鹭,大约有  相似文献   

4.
“老师,快去看,白鹭又飞回来了!”一天,自然兴趣小组的李雪潇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我。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于是,我和同学们飞快地朝白鹭的“家”跑去。 看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看着那上面翩然飞舞的一群白鹭,不禁令我们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5.
白鹭     
听朱老师说,我们学校大操场西边的田野里有种很神奇的乌儿,叫白鹭。说老实话,“白鹭”这个词,我只是在杜甫他老人家的《绝句》里见过:“两个黄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虽然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可白鹭到底是啥样,我还真没见过。等到下午作文课时,朱老师宣布今天去看白鹭。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可真是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很快,大家便排着整齐的队伍,  相似文献   

6.
有幸观摩孙建锋老师《白鹭》一文的教学,受益匪浅。孙老师的课堂,正如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赞美———是精巧的诗,是韵味无穷的诗,其设计丝丝入扣,语言字字珠玑。林清玄的一首颇有佛理的小诗云:白鹭立雪,愚人观鹭。聪者看雪,智者见白。笔者非愚非聪也不智,在正眼观“鹭”赏“鹭”  相似文献   

7.
<正>第一课时板块一:图片对比,巧借古诗识白鹭1.揭题,看图导入。2.其中“鹤”标红,进行生字教学。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喜欢的是白鹭。在很多古诗词里都写到过白鹭,你想起了什么诗词?4.在作者眼里,出示朗读“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即将要描写的白鹭和我们背诵的古诗词中的白鹭又有什么不同呢?板块二:朗读文本,梳理文脉应主旨1.自读课文。特别关注:镶嵌(qiàn)、玻璃框(kuàng):读文本原句,  相似文献   

8.
敞开的门     
“妈妈,我们能把门敞开吗?”扎克里问。“不能,我们必须把门关上。”妈妈说。“求你了,妈妈。今天外边凉爽极了。”在这个漫长而炎热的夏天,扎克里喜欢让门窗大敞四开。门都敞开了,扎克里和妈妈忙着做花生酱三明治。当妈妈站在洗碗池边削苹果的时候,扎克里觉得有什么东西碰了他的腿一下。“妈妈,一只白鹭进到我们厨房里来了。”“出去,白鹭出去,你不能跟扎克里共享一份零食。”妈妈说。于是,白鹭飞出了敞开的门。编辑缪启明扎克里坐在餐桌边,吃着苹果和三明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又碰了他的脚一下。“那只白鹭又回来了。”扎克里…  相似文献   

9.
《白鹭》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16课。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开篇即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富有意味的,在读者心里投下一个优美的意象,让人虽还没了解白鹭的样子,但心里已有了一个诗意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教列二则     
孙建锋 《云南教育》2007,(11S):31-31
是“捉”鱼。还是“钓”鱼 师:听老师朗读——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白鹭》)  相似文献   

11.
在古诗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三”或“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九死一生”“九牛一  相似文献   

12.
飞吧,白鹭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通过垃圾堆中的白鹭,作者看到了自己。和白鹭一样,向往漂泊自由的生活,追求爱与美的人生。在逆境中,他有机会去了解自己、别人,并开辟了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他要和白鹭一样,振翅高飞。作者为我国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13.
东日 《同学少年》2010,(1):52-5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  相似文献   

14.
夏贫摄影 《小学生时空》2009,(5):F0004-F0004
白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水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对它的赞美早让它成为中国人心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白鹭天生丽质,身体修长,有很细长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长,全身披着洁白如雪的羽毛,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  相似文献   

15.
继承与创新     
李嘉柘“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到了王维手里。变成“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隽语,叶梦得分析,“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柘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彩数倍”。贾岛的诗,“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周邦彦以之入词,“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齐天乐》),  相似文献   

16.
孙存香  李美华 《教师》2013,(4):114-114
【教材解读】初读白鹭,给人最深印象——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素材。【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读中品味白鹭如诗的美,读中积淀课文如诗的语言。将诗化的白鹭与诗化的语言、音乐相融,营造“诗化”学习境界。【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②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③品悟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流程设计】1.动情导入感知美出示课件一:白鹭不同姿态图师:同学们,瞧!这就是白鹭。它们有的翱翔碧空,有的凝望远方,带给我们无尽的美感。在郭沫若的笔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去领略白鹭的精巧与无穷的韵味。(点评:教者紧扣文学具有审美性这一特点,依托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多媒体展示精美的白鹭图,配以优美的导入语,一下把学生带入诗一般审美情境,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2.品味语言感受美师:品读2-5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精巧而充满韵味的?汇报交流:指导学生抓住四对反义词和对比、衬托写法体会作者描写精妙,感受作者内心的赞叹,感情朗读。(点评:聚焦重点,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赵莲 《读写月报》2023,(33):35-39
<正>【教材分析】《白鹭》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有着诗一样的语言和画一样的意境。作者郭沫若先生开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给读者的心里留下了诗意的期待。接下来郭沫若先生用寥寥数笔,流畅而传神地勾勒出了几幅清新的画面,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钓鱼、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  相似文献   

18.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杜甫的《绝句》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得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9.
一、语词对称这首诗中的许多词语互相对称,如:“两个”与“一行”,“千秋”与“万里”等数量词对称,这是其一。其二,“西岭”与“东吴”、“翠柳”与“青天”、“黄鹂”与“白鹭”、“雪”与“船”等名词对称。其三,“呜”与  相似文献   

20.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符白鹭上青天.古人诗句中对白鹭的赞美,早让它成为中国人口中诗情画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