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凭借细腻的文学性和完美的故事性,非虚构写作自进入新闻领域以来,已成为很多新媒体平台的核心产品,但非虚构写作也因其对真实性的界定不明,挑战着新闻文体应有的规范,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流行的路径,厘清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存在的争议,明确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应恪守的边界,从而促使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在符合新闻文体规定和新闻写作规范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新闻领域中的非虚构写作集文学性和新闻性于一体,有其独特的写作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给媒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但在看到非虚构写作给新闻领域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反思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规范框架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3.
邱旻 《新闻前哨》2021,(9):64-65
媒介技术的发达,衍生了新旧媒体的更新迭代,从印刷时代到当下网络时代的跨越,每个时代语境下的媒介都构建着不同的意义.在新媒体的时代语境下,非虚构写作顺势而趋,在隐喻外衣下叙事着社会世界,影响并引导着大众的认知结构,建构着重要的时代特征和价值意义.本文将以新媒体非虚构写作为例,探究其新时代下意义建构和隐喻形式.  相似文献   

4.
非虚构写作是新闻和文学杂糅一体的写作方式,是兼具"文学意义"和"事实意义"的"两栖"文体.它的内容既对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刻理解,也对传播学的边缘和分支进行摸索,不过就其本质还是属于新闻学范畴内的.因为非虚构写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客观真实事件报道的一个深度挖掘,又显示出文学般的富有变化和包罗万象.非虚构写作通过文学的手段延长...  相似文献   

5.
冉炎星 《东南传播》2022,(4):137-139
在非虚构写作中灾难作为重要的题材和元素,书写着个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真实和意义。新闻和文学的联结,使得非虚构写作在保留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可塑性。通过对空间、情感、记忆的叙事,把握“灾难场”的人性精髓和思想价值。以“人”为核心讲述新闻的“故事”,把“众生相”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微观进行宏观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的挑战是受到客观性的挑战。新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客观性也常常受到挑战,但有挑战就有机遇。本文就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媒体的"新宠儿",分析其对新闻客观性构成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如何实现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总的合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7,(2):29-33
在传统媒体时代,特稿走过探索期和黄金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特稿迎来新的发展—一方面时尚杂志成为特稿生产地,另一方面新媒体上非虚构写作平台纷纷崛起。新时期的特稿,内容更广泛、写作者更多元、叙事多媒体化,且逐渐与资本市场接轨。非虚构写作在内容和作者两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未来可以在融合媒体呈现、争取产业主动权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岳文文 《新闻知识》2020,(12):79-82
作为新型传播生态建构的话语实践方式,在话语实践博弈中,非虚构新闻叙事以介入性"在场"叙事等为特点,获得概念化建构的一席之地。非虚构新闻的介入性"在场"叙事以"共情化"叙事、"双重主体"在场以及"深描"事实价值为表征,建构出非虚构新闻叙事与交互主体性的匹配性关系和叙事逻辑。非虚构新闻叙事的"介入性"在场叙事,也从传播生态格局变更中实现主体性的"蜕化"。  相似文献   

9.
10.
刘勇 《青年记者》2020,(13):11-14
<正>当代中国报告文学、大特写、特稿、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历程,显示的不仅是文体名称的变换,更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1世纪以来,从文学界到新闻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介平台,从专业记者到普通公众,非虚构写作的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与业界对非虚构的解读不够清晰,很多问题缺乏更深入的阐释。譬如,"非虚构"概念引入新闻界的必要性何在?以真实为核心追求的新闻,难道不应该就是"非虚构"的?抑或还有新闻是"虚构"的?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仅仅从理论、概念层面加以推演,难免望文生义,甚而谬以千里。  相似文献   

11.
12.
贠琪 《新闻世界》2023,(5):90-94
本文将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实践置于宏观的时空情境中,借用元新闻话语理论,以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对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非虚构写作反映了新闻一以贯之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传统。通过超越客观真实以及重塑公共价值,非虚构写作获得了其文体合法性与文化权威。非虚构写作的盛行,代表了社会转型危机、新闻职业危机,以及后现代危机下的新闻范式修补。  相似文献   

13.
非虚构写作指用文学笔法来讲述真实故事,它凭借策略性的创作表现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受到广泛欢迎。在创作策略上,非虚构写作的选题集中在现实生活中,借助多种文学表现手法进行叙述,故事性强;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以多媒体形态呈现,重视交流互动,读者黏性强。非虚构写作发展潜力巨大,困难与机遇并存,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盛芳 《东南传播》2022,(2):49-51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写作形态,其意义在于可以捕捉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转型时期的实践,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现实情怀的非虚构写作与“中国梦”的阐释与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其问题意识导向促进了“中国梦”传播的有效性,为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精神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式,在此过程中,非虚构写作自身也得以突破局限性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非虚构叙事的不仅是纪录片,同时也包括动画片。然而,动画的形式决定了影片不可能提供"索引"化的信息,因此在样式的归属上仍隶属动画片。人们之所以使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非虚构的事物,主要是因为纪实的表现方法并非万能,它既无法展示心理无法承受之"痛",如背叛、屠杀等;也无法展示伦理规避之"隐私",如病患者、乱伦等;因此动画可以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这也是非虚构动画片作为一种影片样式能够得以成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非虚构作为文学创新的一种写作模式,自《人民文学》倡导以来,就引起了学界对其探讨的热潮.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传播学特征,分析非虚构写作利用这种融合趋势进行发展的特点对于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播学的传者和受众角度对非虚构写作热潮进行解释说明,赋予其在传播学语境下新的含义.通过梳理非虚构写作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非虚构写作意义层面进行了传播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非虚构写作”一直是受众关注的重要写作方式,其起源于西方但在本土化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就现阶段而言,在新媒体场域中新闻实践面向的“非虚构写作”呈现出伪议性、引导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其中对于突破行业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检视,同时从客观性原则、忧患意识、建设性方面规避问题并破解其未来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8.
非虚构写作发展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处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写作方式,它一方面具备了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运用了文学的写作方式。在这其中,人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为例,探究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情感传播机制,阐述情感在非虚构写作的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一般呈现为特稿形式,作者通过文学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进行叙事。《大兴安岭杀人事件》是一篇较有影响力的非虚构新闻作品,叙事功力是其取胜之道。本文从叙事者、叙事话语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发现文章通过叙事聚焦和多元叙事充分展现细节并遵循新闻的真实性,作者通过情景事实、背景事实和图片的应用,向读者告知以事,用事实说话。通过对不同事件的复杂组合最终构成文本的事实建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20.
田甜 《新闻传播》2023,(3):66-68
本文将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中半年内的非虚构作品进行了议题分类和分析,发现该非虚构写作平台聚焦普通人生活百态、着眼热点时事且对小众群体给予了关注。这样的议题选择,使非虚构写作账号收获了情感回馈、流量回馈,并用文学性与新闻性共同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