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报纸四大构件中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可谓缺一不可。一方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参与构建并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三个要素,副刊是最能体现报纸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读者对报纸鲜明"个性"的把握,往往首先来自对副刊的阅读刊的"另类"思考。如今,在新闻出版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报纸的副刊版面急剧减少,这已成为报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副刊的读者在减  相似文献   

3.
李文健 《东南传播》2015,(3):112-114
以1897年《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的出版发行为标志,用专门版面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休闲性质作品的成型副刊,逐渐为报界所接受并渐趋发达。而在天津,报业的持续发展也为报纸副刊的产生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早期的休闲性文字,到各报的"余载"版面,再到各种类型的专刊大行其道,天津报纸副刊日渐成熟,并在1930年代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副刊亦逐渐成为报纸吸引读者、扩大销量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相似文献   

4.
正在新闻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报纸的副刊最有可能成为报纸的特色版面,它能使报纸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很多报纸的新闻都是一样的,能让人停留下来的就是专版副刊。"用副刊"留客",也是纸质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正因为如此,很多报纸正经历"从放弃到拾起"的过程,原本压缩的专版副刊  相似文献   

5.
副刊拥有辉煌的历史,所以当新闻立报成为普遍理念,副刊感到的冲击就特别大,甚至被夸张地放大了.但笔者认为:报纸副刊目前的现状及功能地位,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报业和新闻改革演进的结果.所谓的危机、困境等描述或是以副刊以前的八面风光为参照,或是基于对副刊特殊地位的怀恋,既不客观,也难说理性.副刊现在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复位,副刊复归原位,既是报纸复归新闻纸的表现,也是副刊卸下过重枷锁与过多读者期待,依其本性有所作为的常态.  相似文献   

6.
《南方周末》作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其文化副刊一直承载着留住读者的任务与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通过报网融合出现了网络版,并在"两微一端"成为主流的今天,也出现"南周知道"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微博账号的社交化推送副刊内容的举措,这种尝试为《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拓宽了传播渠道,读者范围更为广泛,虽然该报文化版副刊的转型仍存在不足,但它却是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转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张地方党报,副刊之琴如何"弹奏"和谐之声?近年来,绍兴日报"山阴道"副刊,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们一直以"挖掘历史、弘扬文化、反映现实、倡导文明、传播知识"为己任,从历史视角、文化视角、生活视角寻找和谐之声,努力做到:向上与向下结合,生活与文化结合,挖掘与创新结合。向上与向下结合,弹奏和谐之声我们将副刊定位在"高"、"深"、"精"上。但同时,副刊要不断吸引新读者,也要眼睛向下,走平民路线,在有限的版面上,努力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8.
赵玉君 《青年记者》2012,(35):34-35
高校校报副刊是校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版面一起,共同承担着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的职能,正所谓"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份好的副刊,会给人回味悠长的感觉,让人有收藏的欲望。校报副刊在昂扬向上的主题之下,要兼顾内容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龙应台有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社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意识也随之增强,而报纸的文化副刊顺应这一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培养文学新人为主的文学副刊,到二十一世纪初以新闻性和服务性见长的综合性副刊,再到今天大量涌现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全面介绍地方文明史的文化性副刊,在副刊中开辟专门的版面系统整理和介绍地方文化,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钟平 《记者摇篮》2006,(3):49-49
作为地市报的文艺副刊要在地方特色上下工夫,多刊登反映地方风貌和风土人情的文章,做到雅俗共赏,让副刊充满时代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带动一个地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才能受到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充分挖掘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她既反映在文学艺术的内容上,也反映在形式上。这些既为地市报副刊价值取向上定位,也为副刊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成为地市报文艺副刊发展繁荣的广袤原野。因为只有凸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突出浓郁的地方风物,才能被本地区的受众所接受和…  相似文献   

11.
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素养和品位。"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著名报人赵超构一语道出了副刊的地位。好的报纸副刊,是陶冶读者情操、净化读者心灵的"精神家园"。然而,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  相似文献   

12.
副刊与报纸其他各版比较,特点在于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文化,写作上注意从侧面取材,形式上更加生动活泼.时事副刊是以国内外时事为主要内容和写作依据,运用副刊形式和副刊编辑手法制作的专版.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反映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又介绍古今中外的史、地、文等.有人对时事副刊这样评价:它犹如一部世界百科全书,"方寸"之中容有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报纸地方文化副刊,取材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题材。它不同于文学副刊的地方,就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在以文字唱大戏、唱主角的报纸地方文化副刊中,图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很重要,图片拍得好、拍得到位、拍得有个性、出彩,既可美化版面,使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与文共舞,以生动、传神的画面语言,让版面流光溢彩,让读者“流连忘返”。这些年来,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报纸专刊既不同于以报道新闻信息为主的新闻版面,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发表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但广义上来说,专刊是副刊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某一行业或某一专题为主要内容的副刊,一般每周刊登一期或几期,所以也称为周刊。如楼市周刊、健康周刊、旅游周刊等,这些专刊内容与读者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服务性和可读性较强。同时,它又提供某一领域的新动向,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15.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大批立志"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都市报"陆续登场,成为报业市场的"新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总体上说来,都市报的副专刊给我国传统报业副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拓展了副刊的运作思路,尤其是打破了副刊只发表有较高文学素养和文字技巧的人的作品的局限,使之向更为平民化、生活化的道路上迈进.其服务性、参与性的大大增强,也为副刊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了晚报和行业报、家庭报等的副刊改革.与此同时,不少都市报副刊也在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一些原创性的改革与突破,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也丰富了副刊的办刊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新闻揽客,副刊留客。"这句强调报纸副刊地位和作用的报界名言,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下,是否还有其现实价值?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报纸副刊承载着引导社会文化的潮流、培育人民健康审美情趣的任务,如何才能完成?从我们坚持办好江西《井冈山报》副刊并创办《庐陵悦读》的实践来看,回答是肯定的。将报纸副刊建设成温馨厚重的文化绿地,一直是我们的追寻与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文学副刊,以其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及娱乐性,广受读者喜爱。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常读报纸副刊的优秀作品,能让人更加热爱生活。但一些文学副刊的业余作者,对其应有的特色缺乏了解。常常把稿子写成了表扬稿或事迹材料。这使得很有意思或很感人的一件事,变得清汤寡水,索然无味。报纸文学副刊上所发表的作品,既不同于大部头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一般的新闻稿件。它是另一种言说方式。有另一套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8.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3,(12):40-40
一张报纸,真正的文化精神所在,恐怕还在于“副刊”。惜乎如今人们不见及此,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改弦易辙,撤去或压缩副刊,去搞“实用”主义的专刊之类。而所剩的一些所谓的“副刊”,实际也已貌存而神失,版面上多是无关宏旨的琐屑文字,或调侃风月,大谈都市白领的情感话题;或卖弄才智,罗嗦自以为有趣的身边陈年烂谷子。油滑肉麻有之,而含蓄有味者殊少。  相似文献   

19.
王前 《新闻世界》2010,(11):73-75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和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走上了纯文学副刊的道路,宣扬理性精神、对自由的个性化追求是其主体基调,与此同时,文学社团和流派以报纸副刊为阵地进行了激烈的学术争鸣。在新传媒时代,当代报纸副刊也进行着通俗性、草根性、综合性与延展性的探索。本文从"五四"时期副刊与当代报纸副刊的比较研究入手,思考新传媒时代报纸副刊如何突破停滞不前的发展局面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5,(4)
找准“官”民同好的切入点──《外向型城市·西安人》征文的几点思考文/《西安晚报》副刊部赵发元在社会转型中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办好晚报副刊,如何使副刊从内客到形式,既讨市民百姓的喜欢,也使领导干部爱看,既保证副刊能够成为全面落实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