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随着15-17世纪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英国的教育状况得以发展。一方面,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及各阶层的教育观念日益向世俗化转变;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及受教育阶层不断扩大,教育日益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受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加上科学知识的日益发展,在17世纪,英国形成了现实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李士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9):105-109
该文将15—17世纪的英国农村居民分为以自耕农、佃农为主的社会下层和以贵族、绅士为主的社会上层,然后分别从饮食、住房、衣着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阶层的物质生活质量。提出这两个阶层的生活质量,都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提高,但是并非所有阶层都能均等地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两个阶层生活质量提高程度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反映出下层民众的相对贫困化。 相似文献
4.
张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2(5):91-95
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也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妇女在家庭中面对丈夫的虐待和不公平待遇时则不再选择沉默和忍气吞声,而是开始选择采用传播流言蜚语、争吵、逃跑、分居,甚至谋杀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尊严。虽然这些行动带有被动、消极的成分,但是在夫权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这些都是妇女自我意识萌发的一种表现,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士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Z1)
15—17世纪,随着英国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英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农村中间阶层的生活水平变化最为显著,他们在收入、住房、衣着、饮食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种不同于其他阶层的生活状况与生活水平有助于中间阶层共同身份认同的形成,并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而努力。这是理解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永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晚清时期,由于传统、西力和政治变革三个要素的互动作用,沿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与家庭观念发生了脱旧开新的历史性嬗变。它们的前后衔接、汇通与超越,实际上展现了婚姻家庭变革和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共同趋向,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7.
张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09-112
17世纪的英国仍然是父权制和夫权制的统治,但是中下层妇女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政和贵族妇女影响政治的背景之下,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她们采取请愿的方式为她们所关心的社会公共事务、经济、战争和政治危机等问题直接参与政治。请愿是英国中下层妇女直接参与政治的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蒙雪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5):97-101
17世纪早期,英国文学艺术风格明显地表现出背离伊丽莎白时期的重文采、重语言的美学风格,转而重描述简洁、语言朴实、言筒意赅的作品。促成英国文风转向的文化动因主要有五个因素。一是质朴而通俗的英国民众语言的影响;二是清教文化的影响;三是机智短诗的影响;四是塞内加文风的影响;五是莎士比亚、培根等一批时代巨人的影响。在这种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17世纪早期的英国文风呈现出与伊丽莎白时期文风截然不同的风格,对英国文学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李喜蕊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3):85-88
家庭法的基本原则是家庭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又能体现家庭法规范的基本精神,它贯穿家庭法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以家庭法为主导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在漫长的社会变迁中,英国家庭法实现了从父权至上到儿童权益最大化、由夫妻一体主义到夫妻别体主义、由永不离异到破裂主义离婚原则,并始终坚持了一夫一妻制原则。从家庭法基本原则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英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11.
王倩文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9):125-128
15-17世纪的英国正处在重要的转折时期,社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贵族的婚姻生活也有别于以往,本文对其几个主要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这一时期父母对贵族子女婚姻的绝对控制权开始缓慢减弱;随着社会济结构的变化,贵族婚姻生活中经济方面的考虑进一步增强;此外,国王的干预和宗教的影响也是这一时期贵族婚姻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68-176
16世纪中期,葡人抵日经商并取得成功,但至17世纪初日葡贸易开始衰退。这是因为德川幕府禁教后,葡商仍然与传教士保持密切关系,引起幕府怀疑;同时,葡商遭遇资金困难后,不断向日商贷款,导致无力偿还,引起日方不满;另外,葡国海军的衰落也对贸易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对日贸易中,葡萄牙还要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业竞争;最后,葡商难以彻底解决葡式贸易固有的缺点。基于这些不利因素,日葡贸易注定衰败,两国关系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13.
论17世纪蒙古史家笔下的异姓贵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都日古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5):41-45
17世纪蒙古史家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正统,强调异姓贵族无权成为蒙古大汗,在他们的笔下瓦刺脱欢太师企图篡夺汗位,遭到成吉思汗在天之灵的惩罚而死,虽记述也先篡位却根本不把他列入北元蒙古汗系中。与此同时,蒙古史家有意抬高“黄金家族”妇女地位,以贬低异姓贵族的历史作用,他们抬高太松汗之妻萨睦尔太后和满都鲁汗遗孀满都海哈屯,以贬低异姓贵族孛来太师和亦思马因太师。 相似文献
14.
林秀玉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4,5(7):23-28
15—18世纪英国城市的转型,各地方城市为摆脱此前的封建危机、接受挑战而发生的内在的质的变革,地方城市以符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变革,重新确立自身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型中的英国城市,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且成为英国勃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5.
15-18世纪英国城市的转型,各地方城市为摆脱此前的封建危机、接受挑战而发生的内在的质的变革,地方城市以符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变革,重新确立自身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型中的英国城市,加快了英国社会经济走向整体发展的步伐,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全面过渡,有利于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且成为英国勃起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6.
16、17世纪英国流民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4-48
16、17世纪英国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与此同时出大量流民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流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圈地运动,价格革命,人口增长,解散修道院,解散封建家臣团,瘟疫和农业歉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圈地运动,16,17世纪英国的流民问题实质上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变革造成的,“与封建制度瓦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14、15世纪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借用传统艺术中具有宗教特征的题材,转化为符合时代潮流的带有世俗化意味的内容和形式,本质上体现了佛罗伦萨绘画艺术在这一历史阶段的共同倾向,即世俗化、大众化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18.
17、18世纪英国古典大学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衰败,对其衰败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从表面上看科技教育发展的滞后是由于古典大学对科学发展的忽视造成的,而从分析科技教育发展的滞后现象入手就会发现,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应是由当时的绅士文化传统以及由绅士文化传统所决定的绅士教育造成的,因此得出绅士文化传统以及绅士教育是导致英国古典大学衰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张兰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5-164
16世纪欧洲人抵日经商,发现这里盛产金银,但在日本锁国前(1640年),欧洲人只能运走白银,日本方面不但禁止黄金被运出,还让欧洲人运来黄金。锁国后,荷兰人成为唯一留在日本的西方人,幕府为了缓解日本白银的过多外流,遂允许荷兰人运走日本小判(金币)。以金代银是日本外贸政策的重要变化,预示着日兰贸易即将走向衰落。持续近百年的小判贸易,是日兰商贸交流的重要内容,亦是世界海洋贸易史及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