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当前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培养模式,即强化农科专业思想教育,培养一种精神(吃苦耐劳的农学精神),创新两个体系(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三维模式(导师制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自主科研实践锻炼模式).通过该培养模式的实践,农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明显,为农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协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调控教学系统结构诸要素,从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开展科研活动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实现了多种资源的共享。这种新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现代农科大学生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提高了农学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农科类的"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的时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本文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创新精神的内涵,结合我校电类大学生的学科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平台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探索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角度出发,提出在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应以实践和创新培养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筑实践创新平台,为学生实践、课外活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以学科竞赛活动为有效载体,着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以专业竞赛赛车的研制为重要平台,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体系,成立了燕翔车队大学生创新室,形成了由指导教师负责总体组织、管理、立项指导,部门部长负责项目的申请、答辩、项目管理和具体实施,车队管理层负责召集立项会议,以高年级学生培训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为特色的"倒金字塔"型创新骨干学生能力培训体系。以赛车的研发与大创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从事大创活动的动力、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将"中国梦"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阐述了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努力探索创新人才的育人模式。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姗 《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60-261
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确保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保障。农科类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和信息的重要传播者,肩负着实现"三农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农科类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撑。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梦"的内涵以及其与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在契合,根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问卷调查,详细分析我校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现状,最后在"中国梦"引领下,提出针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机器人实践教学涉及电子、自动化、机械等多个学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以大连理工大学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例,探究机器人实践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提出贴合实际的、可复制的机器人实践教学改革模式。通过建立深度广度结合、软件硬件结合、科技创业结合的"三结合"科学化教学体系,构造"实训型"集约化教学平台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链条,形成较完整的高校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协同创新的发展平台,达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目的。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机器人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注意价值和文化的传播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外语知识的积累与创即能力的培养的关系、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素质的养成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是提高成教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论文介绍了农科类成人教育实验教学现状、成人教育"三性"实验的特征及农科类成人教育"三性"实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有效地吻合社会需求,促使机械学科专业更加紧密地结合机械工程类学科特点,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机械工程人才需求,修订完善适应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群组与创执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育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提高为目标,知识积累为基础,稳健提升机械工程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应以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培养为基础,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本论文针对农科类研究生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提出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学术拔尖人才为根本,在部分农科类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并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农科类研究生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为进一步在农科类研究生教学中实施该方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创新基地通常按单一学科布局,创新成果多为"竞赛导向、一次创新",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能力和机制。针对这一问题,瞄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创新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式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思路。以国防科技大学跨学科"主题式"无人系统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例,系统总结了跨学科"主题式"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了跨学科"主题式"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成效和启示,通过开展团队化、主题式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了学员创新活动由"一次创新、个人创新"向"持续创新、团队创新"转变,极大提高了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取得明显的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结合作者教学团队的科研方向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数学物理建模、仿真与光通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为研究方向,通过长期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特别是在本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要构建"训研创"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实训、研发和创新的有机融合,将创新素质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训研创"一体的实训综合体,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开放式的活动平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训综合体为载体、以奖励学分制为纽带"的三课堂联动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实践创新教育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校外。  相似文献   

17.
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研究院可以通过学院与研究院协同培养、学院课程与研究院课程无缝对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补、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结合实践、课堂学习与学术交流相辅相成等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8.
运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方法,调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结果表明:①学生个体创新基础薄弱,缺乏创新欲望和创新技能;②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忽视学生个性培养;③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积极性;④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结合现行导师制提出"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旨在夯实学生创新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努力为提高高等院校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对茶学专业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进行了总结。旨在总结经验,探讨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茶学专业创新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科研训练对农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农科类专业的科研训练中存在现有人才培养计划难以保证科研训练质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创新农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使科研训练融入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完善科研训练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等合理的科研训练体系;健全评价体系,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灵活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