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市文博事业"两中心,六体系"的战略构架从2003年提出,到现在已二年多时间.在这二年多中,成都市文化局围绕"两中心,六体系"的战略构架进行了系列相关研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对部分系统的打造工作,如三国文化中心、诗歌文化体系等,都已初见成效,对成都的文化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此,"两中心,六体系"的文博战略构架已被成都市委、市政府作为我市发展文博事业、文化旅游事业,甚至作为成都市进行城市经营、打造成都名片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这篇文章就是对该战略构架初步研究成果的总结,它将进一步促进"两中心,六体系"战略构架的打造和完善,为成都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形象经营等起到进一步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休闲文化已经成为成都市的城市名片,成都市正致力于打造"休闲之都"。从市民个人的微观层面提升休闲文化观念,从休闲企业的中观层面完善产品供给,从政府引导的宏观层面强化休闲文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建设发展成都市休闲文化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3.
论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都体现着成都地区的本土化特点.本文论述了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及其产生的根源,阐明了成都园林本土文化特色在成都城市园林的建设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塑造成都城市特色和精神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食之都的形成,必须有城市鲜明的餐饮文化特色作为立足点,有突出地体现城市餐饮文化特色的餐饮格局和餐饮企业作为重要基础,美食之都的建设与城市的餐饮文化特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不仅探讨了成渝两市的餐饮文化特色和美食之都建设的重要基础,而且对进一步加强美食之都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指出应当在工作内容上紧抓重点、强化特色、丰富内涵,在工作方式上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5.
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强省和强市已成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选择,成都也不例外。如何建设文化强市,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内涵。当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就是要充分认识并处理好政府、企业和文化人三者间关系:政府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文化的集聚,培育并发挥好企业的投资人主体作用,尊重并资助文化人劳动原创。由此,成都建设文化强市建设才能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广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乡文化形象、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广大群众参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思想文化阵地。多年来,在新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涉宣、涉文部门的引导下,新平广场文化蓬勃发展,活动日益频繁,品位不断提升,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蜀为天府之国.同为天堂与天府,成都与苏州应当有较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得天独厚、人才辈出、体闲文化和形态丰富的文化种类;也表现在两者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的差异.本文从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苏州、成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挖掘吴、蜀文化的当下秉性和创新特质,意图从中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联系,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互动,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对外延伸与和谐展示。这种展示属于跨国家、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跨政治文化的高层次对外展示。必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必须体现特定国际环境下的特殊社会规范和社会实践特征,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就是全球化。国家实力越强大、国际地位就越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作用也就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在长期研究巴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市文化资源优势的研究,结合文化大发展的背景,分析成都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与思路,尤其是对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做了整体性研究。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用创意引导产业转化,提炼出几个具有较深文化内涵的具体文化产业项目。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构建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间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成都民间传统文化是成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资源,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充分利用成都的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社区家庭关系融洽,成员交流,促进人与文化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单位.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基层文化工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县乡要重点建好文化馆、站……”: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近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又刚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12.
常丽 《滇中文化》2005,(3):36-38
农村化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化事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不少地方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甚至出现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赴福州采访福建省化厅黄启章厅长的日程我足足地安排了两天.并自以为时间绰绰有余。及至到了福州,却赶上化厅正在召开一个戏剧研讨会.黄启章厅长就像一只团团飞舞的工蜂,忽而会场,忽而办公室,一时间怎么也抓不住他。最后还是在饭厅里,我坐到了正狼吞虎咽般吃饭的黄启章身旁并约好了饭后采访。几乎转瞬之间.还有三分之一的菜和汤没有上来时,黄启章就结束了他的这顿午餐。我也等不得真正吃好.急急尾随其后,与外事处的卢鸿筠处长一同来到他的房间.我们才算踏踏实实地坐下来开谈。  相似文献   

14.
15.
孙炜 《寻根》2006,(6):4-7
在世界文化史上,“圣化”是一种常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说其常见,是因为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人;说其独特,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造就圣人的原因和途径各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圣人”最初是用来称颂那些聪明睿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圣人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虽然他有优秀的一面,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其人格逐渐被升华,人们不仅尊敬他,而且开始膜拜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这时,圣人实际上已经被神格化,有了神的特点和秉性。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形象实际上经历了人—王…  相似文献   

16.
17.
文化设施建设概况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重大义化设施项目推进的关键年,一批市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完成“十二血”规划、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5-25
2011年,上海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十一五”期末,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近2950000平方米,比“十五”时期增长了75%。市级政府性资金安排的项同超过20个,总建筑面积约462000平方米,总投资约75.6亿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存在着明显的冲突,然而也存在着某种适应性。如何减轻冲突,增强其适应性就成为我们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认为应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