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孟凡生  赵艳 《科学学研究》2023,(10):1789-1799
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工业智能化指标,实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与碳生产率之间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智能化显著提高了碳生产率,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主要是通过多元化集聚间接提高碳生产率,由于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存在,工业智能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后减”的非线性特征。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工业智能化不仅可以提高本地的碳生产率,还可以提高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有助于形成地区间绿色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资源依赖、工业化水平高、环境规制强度低的地区,工业智能化提高碳生产率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为提高碳生产率进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为政府部门积极谋划区域工业智能化战略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11)
基于中国30个省市2007~2016年的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时间惯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在控制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不仅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相邻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对相邻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制造业基地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珠三角和胶东半岛三大制造业基地各市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各市人才集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苏州、广州、青岛、南京、杭州、无锡等市人才集聚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5.
何艳秋  王鸿春  刘云强 《资源科学》2022,44(12):2428-2439
由于碳排放存在空间关联,进行区域协同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农业对资源的高度依赖使其倾向于集聚式发展,而农业产业集聚对碳关联的影响程度、方向和形式仍不明确,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集聚是否引起碳关联的异质性有待回答。本文立足农业,先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专业化集聚和协同集聚对农业碳关联的影响;再利用分区和分组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该影响的区域异质性;最后以区域技术关联作为中介变量,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业产业相关多样化和无关多样化对碳关联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更多区域减排,且低专业化集聚地间的碳关联程度更高;②农业协同集聚会加重更多地区的碳排放,且高协同集聚地对低协同集聚地的增碳效应更明显;③农业优化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分别选择协同集聚或专业化集聚,可推动减排;④相关多样化集聚和无关多样化集聚通过区域技术互动产生增碳或减碳的空间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应推动跨省份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选择差异化的农业产业集聚方式;加大对地区的环境考核力度,进而激发减排潜力,促发区域减排合力,最终实现农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5年我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比较。理论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主要通过创新投入不断减少和创新产出有效增加,从而推动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的提高等作用机制来促进创新生产率提升。实证结果显示,(1)制造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其创新生产率提升,并且技术效率的改善而非技术进步是制造业集聚促进创新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途径;(2)分区域比较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作用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东中西部区域制造业集聚均有利于显著促进其创新生产率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但作用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虽为正,却不显著;(3)无论是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还是分时间段进行回归估计,抑或对制造业集聚对创新生产率影响的作用途径进行检验,上述结果均成立。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制造业创新生产率提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阚大学  吕连菊 《软科学》2020,34(5):12-18
运用Sys-GMM法实证研究了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出口集约边际和拓展边际的影响,结果发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均促进了出口集约边际和拓展边际提高,其中专业化集聚更有助于出口集约边际提高,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出口拓展边际提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各自显著地促进了出口集约边际增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提高出口拓展边际,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出口拓展边际增长,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各自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出口集约边际增长,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更有助于出口集约边际增长,其多样化集聚更有利于提高出口拓展边际,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出口集约边际和拓展边际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厘清在城市群和产业群的空间交叠下创新涌现的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聚集的城市群成为技术创新活跃区域、激发创新涌现,从微观个体企业视角,以我国6个主要城市群中在沪深两市2015—2020年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与产业群在空间交叠发展中的联动与同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1)城市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有助于创新涌现,群内同行业企业创新行为联动,且由于多样化聚集效应,不同行业创新行为也具有显著的联动效应,而且这在中东部城市群与成熟型城市群中尤为明显;(2)城市群企业创新行为的同群效应有助于创新涌现,企业的创新行为会受到群内同行业其他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且在同一产权性质的企业间作用更明显;(3)城市群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技术创新,流通性服务业、知识性服务业的发展会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利于诱发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城市群的创新涌现,提出在城市群建设政策制定上注意强化协调发展机制、促进企业加强技术联系和注重产业政策专业化与多元化协同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屹  李丹 《科研管理》2022,43(6):94-103
基于中国28个省级行政区域2009-2017年面板数据,在计算Moran I指数的基础上,实证检验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际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能源产业专业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能源产业多样化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多样化集聚对于绿色创新绩效全局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源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空间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最后,从增强区域间绿色创新活动联动、优化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完善监管和激励机制三方面,提出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3—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间异质性检验表明,与2003—2014年相比,该促进作用在2015—2019年显著增强,符合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预期;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链条创新驱动、交易成本降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影响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中介途径。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以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2.
构建开放条件下三部门内生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发现伴随产业集聚度增加,FDI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倒U型变化特征。利用2003—2011年中国制造业20个产业数据和系统GMM回归方法实证验证了该理论结论,结果表明: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促进了FDI技术溢出,而通过劳动力禀赋和研发投入水平增长对技术溢出促进作用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不同集聚度产业FDI技术溢出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我国34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为样本,分析了聚集经济对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聚集经济确实是导致中国大型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地方化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城市化经济;对于消费地指向型、技术与规模指向型及不定指向型制造业,聚集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间差异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使用区位熵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高技术产业2002年和2012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比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区位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高技术行业在西部不同省份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在变化趋势上也各有不同。最后,在全文分析基础上为我国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488 universities, from 11 European countries: Finland, France, Germany, Hungary, Italy, Netherlands, Norway, Portugal, Spain, Switzerland and UK. Using micro indicators built on the integrated Aquameth database, we characterize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landscap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history/foundation of university, dynamics of growth, specialization pattern, subject mix, funding composition, offer profile and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16.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扩张期和追赶期,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驱动和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拉动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和全球产业面临重构态势冲击下,出现各种突出问题,转型升级成为应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振经济,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选择。本文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的形态演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阐述了我国新型城市产业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省区间农业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及分布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慧 《资源科学》2010,32(7):1323-1332
文章以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为考察对象,在梳理了已有的关于空间因素对地区经济差异的作用文献基础上,结合测算的生产率水平结果,使用普通马尔可夫链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对中国28个省级地区的农业生产率的转移概率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地区生产率水平存在四种俱乐部,但是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各子时期的变化与总体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将两种转移概率矩阵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地区与中高水平地区为邻有利于促进本地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说明考虑空间因素时,地区生产率水平的转移可能性会发生变化,地区生产率水平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联系,考察期内地区间发生了一定的农业技术扩散。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聚集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昕 《软科学》2006,20(4):33-36
以我国34个中心城市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聚集经济对29类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并认为城市聚集经济的差异确实是导致城市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且聚集经济中地方化经济远大于城市化经济的影响,聚集经济存在行业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促进中心启动建设以来的20多年,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形成了一些探索与成果,主要集中在境外同类机构的研究、定位功能和发展环境的分析、主要业务的凝练,运行模式和体制机制分析、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等5个方面,对指导和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同类科技中介机构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综述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下一步研究方向形成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