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年底,我参加了河南封丘县两家的婚礼,一家住在封丘县王村乡王王村,一家住在赵岗镇赵庄.通过目睹这两次结婚仪式的全过程和对当地百姓的调查,本人认为这一地区的婚姻模式明显带有古代"抢婚"习俗的残余.主要表现在夜半嫁娶、宴请功臣、带彩回家等婚礼程序中.  相似文献   

2.
采诗 《寻根》2008,(3):50-51
“五四”前后,西风渐入国门,文人骚客也竟大胆地用洋名为其子女命名取字。这里所说的取洋名,是指直接用外国文字的译音取的最初的中文名字,并非国人有了中文名字之后,因在国外生活而又取的英文或西文名字。此种风气一开,也为我国姓名学的发展增添了一种命名方法。  相似文献   

3.
寒食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家骅 《寻根》2003,(6):54-58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它起源很早,且曾盛极一时。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在清明前二三日。节日期间严禁举火,全吃冷食,故名寒食节。由于节日禁火,节日之前,家家户户都用米粉或面粉蒸糕、饼,有的糕、饼上还嵌上红枣,或是用大麦或粳米,加上杏仁煮成糖粥,准备节日里食用。这个节日“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熟食(节)、禁烟(节)。(张萱《疑耀》卷五)由于冷食伤胃,“有内伤之虞,故令人作秋千、蹴之戏,以动荡之”(段成式《酉阳杂俎》、瞿《四时宜忌》引)。于是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等运动,遂相沿成为寒食节的游乐活动。城市里寒食节时还…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从刚 《寻根》2005,(2):17-24
这两首竹枝词,是清代土家诗人彭勇行对土家姑娘哭嫁情景生动而真切的描述。作为土家族婚俗中的一种独特婚礼形式——哭嫁,在土家人聚居区域大约已有了两三千年的历史。据民俗专家分析,哭嫁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中“抢婚”习俗的遗存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哭嫁早已失去了抢婚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5.
任崇岳 《寻根》2004,(4):124-127
河南省鹿邑县有一支姓完颜的居民,约有6000人,分布在该县马铺、涡北、太清宫、贾滩、杨湖口等5个乡镇的12个自然村中.若从相貌、衣着、语言、风俗习惯上看,他们与汉族毫无二致,倘不寻根究底,便很难发现这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女真遗民,如今已称作满族了.  相似文献   

6.
采诗 《寻根》2009,(5):114-115
2003年我在拙著《起名有学问》(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中谈到国人取名习俗中的“以姓为名”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7.
袁津琥 《寻根》2003,(1):42-45
古人有将饲养的家禽相互争斗以作娱乐的习俗。其中出现时间最早、流行区域最广同时也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斗鸡,《庄子·外篇·达生》中就有关于斗鸡的记载。但除此之外,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家禽中的鸭、鹅等也曾充当过争斗的角色。和斗鸡相比,斗鸭迟至西汉才见之于典籍记载。《西京杂记》卷二:“鲁恭王好斗鸡、鸭及鹅、雁。养孔雀、,俸谷一年费二千石。”清雍正年间纂修的《江南通志》卷三三也有“斗鸭池,在江都县。汉江都易王故姬李阳华尝畜斗鸭于池上”的记载。不过,《江南通志》的史料当来源于后人伪托的《赵飞燕外传》,所…  相似文献   

8.
胡玉华 《寻根》2007,(2):48-50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以白色表示喜悦和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丧服指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穿着的各种服饰,晚辈为长者服丧穿用的丧服称孝服。由于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等因素,丧服的颜色有所不同。正如法国作家拉伯雷所说,大部分国家的丧服颜色通常为黑色,这是因为许多国家都以黑色表示悲哀,  相似文献   

10.
江金波 《寻根》2005,(3):40-43
在汉民族众多的舞龙传统民俗中,客家火龙民俗是特别令人耳目一新、激情飞扬的特类之一了。它是以舞龙为载体,以燃放烟火为主题娱乐方式的一组相关民俗的总称。民间称之为“烧火龙”、“舞火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