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命运堪忧:中国的旧书业 目前,国内旧书业利润很低,颇难经营。素有“厦门最后一家旧书店”之称的晨光旧书店,之所以坚持至今,重要的原因系其自有房产而无需店租。  相似文献   

2.
漫话胡须     
喻建 《世界文化》2012,(7):51-53
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剃须的呢?根据考古发现,答案是在两万年前左右,人们发现了那时刮脸用的石制刀片。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刮脸的历史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部分。作为人体身上的体毛,头发可以保护脆弱的头顶,汗毛可以保护毛孔,眉毛可以防止汗水流人眼睛,那么胡须究竟有什么样的实际作用呢?尽管绞尽脑汁,科学家们还是找不到证据为胡须“歌功颂德”。相反,近来国内外的专家研究发现,胡须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特性:人体呼吸排出的有害气体、大气中的多种金属微粒、  相似文献   

3.
刘欣 《寻根》2012,(2):49-53
生日习俗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一种风俗。在我国古代,庆祝生日和寿诞,属于礼.仪范畴。由于寿礼实际上是每岁诞生纪念日的重复.所以无论在古代礼书中还是现代民俗学中,并不把它单独列:勾一类。这大概是由寿礼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中所具有的“过渡性”和“重复性”所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生日习俗正在消失,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探讨,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七夕”节,现在已被当成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了。其实,七夕被当做情人节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古人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七夕的时间点,把它当做秋季来临的标志。战国末期到汉初,人们因织女星和牵牛星分立银河两侧想象出了织女与牵牛婚姻悲剧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5.
淮茗 《华夏文化》2010,(3):37-38
<正> 中国戏曲形成的时间虽然较之小说要晚很多,但它同样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学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数量众多,并出现了像《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名篇佳作,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并不亚于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群众基础的一种艺术样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内容及形式也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说扑满     
申永峰 《寻根》2008,(5):58-63
现今各种材质、各样造型的存钱罐琳琅满目,既是教育儿童树立勤俭观念的载体,也可以作为家居的点缀,因而一般家庭都有一个甚至若干个此类物品。在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存储钱币的器物是“扑满”。  相似文献   

7.
漫话目录学     
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深远流长,赓续不绝。在以“经”、“史”为主的学术体系中,有很多分支,辅助的学问门类众多,目录之学即是其中的一种。目录之学过去称作流略学,主要讲历代书籍产生、存佚、著录的状况,并由此而衍生出专门研究。  相似文献   

8.
漫话虞姬     
丰家骅 《寻根》2015,(3):91-93
《霸王别姬》是一出历史名剧,为梅派代表作之一。剧中男主人公西楚霸王项羽,正史有传,是个悲剧英雄,人们对他都很熟悉;女主人公虞姬,史书就付之阙如了。历史上的虞姬虞姬是项羽军中的一个歌姬。她的乡里、年龄、出身等,史书无一记  相似文献   

9.
Golden ornament of sun birds is an object unearthed from the Jinsha site near Chengdu, capital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in 2001. Made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Shang Dynasty (1300 - 1046 BC), this hollow-out work is composed of two layers. The inner layer features 12 revolving dented sunrays evenly distributed to form a circle.  相似文献   

10.
丰家骅 《寻根》2008,(6):59-63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个人卫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活动。但是在古代则不然。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而且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都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论语·宪问》),“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孟子,离娄》),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这就是《汤盘铭文》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所以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相似文献   

11.
评剧漫谈     
王春斌  胡振华 《寻根》2007,(3):136-141
评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是由流行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县、滦南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从冀东民间演唱“莲花落”衍变发展为“评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经过了“莲花落”、“拆出戏”、“平腔梆子戏”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漫谈鼓吹     
洪卫中 《寻根》2007,(6):56-57
鼓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乐,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几个种类。首先是作为短箫铙歌的鼓吹,其起源于先秦,主要是用在与军事相关的活动方面。东汉蔡邕在《礼乐志》上叙述汉代的音乐种类时就说,短箫铙歌是军乐,相传是在黄帝的时候一个叫岐伯的人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赏月话中秋     
倪宝诚 《寻根》2010,(5):60-66
<正>崇拜月神的由来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清澈如水。中国人每到这一天的夜晚,都要全家团聚赏月,品尝月饼、秋果,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又称"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天的夜晚,月亮分外光明、圆满。民谚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为此,不知有多少诗人为之动情而诗兴大发。如唐代诗人李白脍炙  相似文献   

14.
汉字云游     
詹克明 《寻根》2006,(6):95-101
阳台荫蔽处,放平躺椅。仰望蓝天白云,思絮亦如云絮,自在悬浮,舒张通透,每根脑神经元的突触联结都处于松弛状态。  相似文献   

15.
北京人民大会堂有一幅落地屏风铁画<迎客松>,产地是安徽芜湖.1964年,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在视察安徽省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时为该厂生产的芜湖铁画题词:"以铁的资料创造优美的图画,以铁的意志创造伟大的中华."1980年秋,我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路经芜湖参观铁画后,挥毫题词:"精神万古,气节千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6.
曲彦斌 《寻根》2005,(5):134-141
中国现存两座古代故宫,一座在首部北京,一座在辽宁沈阳。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将沈阳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7.
陶文瑜 《寻根》2005,(3):134-139
茶和茶馆是两回事,就好比饭和饭店也是两回事一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是很日常生活的。但茶馆的色彩就比较丰富了,也可以说茶是包括在茶馆一起的,茶是净重,茶馆是毛重。  相似文献   

18.
王西德 《寻根》2008,(3):28-32
近代以来,掌故学盛极一时。只是因为用通俗眼光来看,治掌故学的专家中,多为旧式学人,于是学界多以别样眼光看待,甚且摒之于现代学术之外。实际上,这些人中不乏我们眼中的新式学人。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治学的格局气象决非简单的新旧一语所能概括,其治学范围之广阔与方法之精微,更非传统旧学所能涵盖。  相似文献   

19.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20.
冯保善 《寻根》2007,(1):41-45
在有关“金陵王气”的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里,大概要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最驰名了。诗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