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文章并不像其他文言文那样难懂,大部分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学生都能掌握。难点在全文的背诵和单个知识点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劝告人们应虚怀若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善于听取“逆耳的忠言”。那么忠言一定要逆于耳吗?我看未必。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古时候,顺耳的忠言也不少。下面着重谈一下古文中的“忠言顺耳”。 先看《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作为战国时齐国的宰相,有责任向齐王提出意见或建议。当时齐国在各诸侯国中比较弱小,要想振兴齐国,必须内政修明,广开言路。邹忌并没有直言相劝,而是从自身经历,生活琐事说起,自己没有徐公美,而妻、妾、客却异口同声说邹忌比徐公美。邹忌从这件事中悟出…  相似文献   

3.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美文,除了注意知识性外,我还有意识地挖掘其人文性。先是讨论邹忌为什么能取得讽谏的效果。学生甲: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威王,第一次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第二次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的不易,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并以此来讽谏齐威王纳谏去蔽。  相似文献   

4.
《邹忌讽齐王讷谏》,是先秦散文中别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战国策》风格的代表作。文章通过邹忌设喻比美、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听取臣下意见、在治理国家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象地阐明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在教学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作者没有一般地叙述  相似文献   

5.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6.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谋篇布局上,处处采用了“三层”结构技法,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形象生动,从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一、三问。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以为可以与美男子徐公比“美”,于是,他问妻,问妾,问客,接连三问,人物丰富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窥视到了邹忌自得与疑虑的复杂心理。二、三答。妻、妾、客三人的答语,有对比的性质。三种回答,意思基本一样,但一经比较,三人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邹忌的发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朝服衣冠,窥镜”时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在与城北徐公比美,邹忌并不知道究竟谁更美。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者本意。实际上这个疑问是无疑而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一句话本身包含如下信息:一、城北徐公之美是公认的事实;二、邹忌把徐公当作“美丽者”的标准;三、接近徐公之美是邹忌的目标。也就是说,邹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比不上徐公的,他的问话只是顺嘴说说而已,这种类似比较的发问,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是一种以接近徐公之美为满足的炫耀。关于自己比不上徐…  相似文献   

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写齐国谋臣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选文情节生动,语言精炼,细致地刻划了一个精细、聪明、勇敢的谋巨形象。全文不到三百五十字,主要是通过记事,说明纳谏才能强国的道理,叙事委婉生动,说理浅近易懂而富于说服力,能给人深刻的启示,确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教学这篇课文我觉得重点是在邹忌的“讽谏”和齐王的“纳谏”上,而难点应放在邹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这样描写邹忌的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夸赞邹忌是个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如果按照今天的尺度来计算,邹忌身高该超过2,70米,比"小巨人"姚明(2,26米)还要高出许多。邹忌真的有那么高吗?古书上还记载齐国的国相晏子身材矮小,"长不满六尺",可是按今天的尺度计算,晏子也有近2米高,怎么说他矮呢?难道古人比今天的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  相似文献   

12.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语文教学中的名篇。在现实生活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偏听偏信,对于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要听得进去,另一方面我们在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达到服人的目的,又能让别人愉快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镜子,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物象,它不虚美、不隐丑;并能给人们以生活、人事等多方面的启示。因此,古代又称“镜”为“鉴”。《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讽谏”与“纳谏”的故事,情节不曲折离奇,却显得朴实动人,这主要是写出了由一面镜子所得到的哲理的启示。因此,教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其写作特色。镜子是作为“物”的线索贯穿全文的,它对展开矛盾,刻画邹忌与齐宣王的性格,揭示主题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一开始就用了两个“窥镜”的生活细节来写邹忌。邹忌“容貌丽”,他自以为美,他也确实长得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 1.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辨析文言句式。 2.感悟文章精妙构思,学习记诵古文的方法。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悟文章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朝岚 《学语文》2008,(3):18-18
近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一些鉴赏文章,发现有人认为邹忌讽谏的成功当归于“脱身说法”,如数参选徐仲涛的赏析文章认为:“先述说自己的生活经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义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  相似文献   

16.
《纳谏与止谚》是按读后感的基本格式“读”、“放”、“联”、“结”而写的一篇短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对比贯穿全篇。标题《纳谏与止谚》是鲜明对比,发人深省。第一段紧扣题目,写作者六十年前后“初读”和“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不同感受对比。初读“引人入胜”,重读“故人重逢”两个比喻的对比。前者是乐趣,后者是感慨。由感慨很自然地引出邹忌与齐威王和魏征与唐太宗的正面对比。唐太宗能从谏如流,又有魏征这样的贤臣,因此当时政治稳定,国泰民  相似文献   

17.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选录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出师表》等几篇古文,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均彰显了人物的语言艺术。或如愚公直白说理、或如诸葛亮苦口婆心、或是邹忌委婉规劝,而曹刿之"论"也如邹忌之"讽"一般在教学中受到重视。大多数教师会借"论"或"论战"来揭示文章写法上的详略安排,并归纳出曹刿这一人物形  相似文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文言虚、实词不难,文言句式也简单,鉴于此,本人针对“蔽”来进行导读及写作指导训练,这样能使读写完美结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课文以邹忌受蔽———解蔽———悟蔽———除蔽(具体是通过齐威王来实现的)来展开,邹忌以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类比,因事见理地设喻,进谏方法巧妙,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师提问:邹忌出场时美不美?根据是什么?生答:美。“八尺有余,形貌丽。”师问: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这意味着什么?生答:有条件同徐公比美,这其实是邹忌易受蔽的前提条件。师问:邹…  相似文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此句写邹忌身材高大魁梧,容貌漂亮,可谓美男子。这八尺到底有多高?若用今天的尺子来推算,邹忌竟成了身高2.7米的巨人,就连那身长五尺多的矮子晏婴也不矮了,身高也达1.7米。学生们一定会同:人类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