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南的野菜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改实验区的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相似文献   

2.
美点赏析读叶灵凤的散文《江南的野菜》,只觉得亲切。随着轻缓而自然的描述,见景、见情、见性,境界全出。见景。挑野菜,好一幅江南风情图。暮春、田野、野菜,三三两两的挑野菜的人,春是新鲜的,田野是新鲜的,野菜也是新鲜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置身于新鲜的田野,挑着新鲜的野菜,你可能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能会想起“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它美就美在温馨、自然、和谐。见情。谈野菜,好一颗兴致勃勃的心。“马兰头”的魅力在难得,在滋味,尤其是在做菜的过程。荠菜呢,在吃法多样,在于花的美丽。而普通的金花菜,则在于它的…  相似文献   

3.
野菜     
食物之所以对人类是必需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营养素和能量,而营养素主要从粮、蔬、豆、肉、鱼、奶、蛋等中摄取,而新鲜蔬菜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野菜     
一样都是语言精妙、感情丰富的生活散文,一样都是出自现代文学大师手笔,一样都是写故乡的食物,所不同的是周作人围绕故乡的野菜展开到地方的民俗,化野趣为雅趣;叶圣陶则由藕与莼菜唤起了思乡之情,其情之深之切尽在其中。读了这样清隽秀雅的美文,朋友们是不是跃跃欲试呢?欢迎大家把对故乡食物的一些美好记忆也写出来,与我们一起分享吧。  相似文献   

5.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鲁迅二弟。其散文即使写平常小事,也往往涉笔成趣,舒卷自如,营造了一种冲淡平和、幽隽淡远的风格。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影响下,曾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包括俞平伯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郁达夫语)。《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的三种野菜的追忆,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风情的深深眷恋。文中大量地引用童谣、中外文献记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  相似文献   

7.
家乡的野菜     
三月初,因去运城办事,顺便回了趟稷山,得到了诸位领导、同事、朋友的盛情款待,深感荣幸。现任稷山县政府秘书长乔换选既是县上领导,又是本家亲戚,格外关注,在我离开稷山之前,送来10斤刚刚从大田掐下的苜蓿芽,用一塑料袋包装。我怕伤害嫩叶,便小心翼翼的分装了两个纸箱,我暗暗地感激秘书长,多好的野菜,多少年没见过了。此时家乡的野菜,童年的岁月,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的家乡是一个虽不贫穷亦不富足的山庄。土地还算肥沃,野菜自然很多。当年像我这般年龄的农家孩子,野菜都是习以见惯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没有挖过吃过野菜的,…  相似文献   

8.
家乡的野菜     
正前几天老家捎来了一把野菜,绿盈盈的叶子让人垂涎欲滴。望着青翠芬芳的野菜,家乡一望无际的田野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又是一年春草绿。我仿佛看到人们在田野挖野菜的身影,闻到了野菜的清香。我小时候,还有生产队,那时粮食不足,大家对野菜情有独钟。每到春天柳树变绿,迎春花开了的时候,人们都要肩挎一只竹篮,带一把小铲,到广袤的田野里挖野菜。挖野菜真是一种享受。耳畔的风轻悄悄的,阳光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小鸟在头顶啁啾,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  相似文献   

9.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合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  相似文献   

10.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 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 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 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 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 “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 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 们…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野菜     
折耳根就是鱼腥草。它本是一种野菜,但在我的故乡却是年年春天必吃的。冬天里,白菜要吃很长时间,然后是生着密密小黄花苞的菜苔,接着就该尝尝折耳根的鲜了。只要看见桌子上摆一碗凉拌折耳根,就知道春天来啦。  相似文献   

12.
难忘野菜     
念小学时,初习作文,老师要求我们把草稿写好之后,再用小楷毛笔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那时我家无钱购置笔墨,每天放学之后,姐姐便和我一道,一边打猪草,一边寻找一种叫蒲公英的野花。那种花含苞待放之时,花丝细若发丝,紧紧簇拥成小指  相似文献   

13.
挖野菜     
星期六那天,春光明媚,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去乡下玩。好久没吃到野菜了,于是,外婆和外公决定带我一起去菜地里挖野菜。来到菜地里,我看到菜地早已经脱去它厚厚的冬衣,换上了新装。青的小草,绿的菜,各色鲜艳的野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意啊!  相似文献   

14.
野菜变奏曲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评估了社区、学校资源、师生需要后,决定将校本课程先开设起来,在实践中再完善。我们将校本课程定位为“创新与传统”,这不是狭义的发明创造活动,而是拓展的、开放的,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校根据这个大的主体又设置了创造思维训练、泥塑、读经典、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小课题与小科技等综合实践活动。现以“野菜变奏曲”实践活动为例来详细说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初步调查知野菜我们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这次实…  相似文献   

15.
野菜留情     
之泉 《教书育人》2002,(7):39-39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正是“文革”后期,农村生活实在艰苦,而我家自爷爷以下光成年人就有七、八口,还有四、五个正待长身子的小儿,因此靠生产队分的那点口粮,是远远满足不了嗷嗷待哺的一家老小的。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自救”行动了。那时候的农村,风清气爽,水净土肥,到处是好吃好玩的野菜野果,而聊以充饥的,首先要数“鳅鱼串”了。“鳅鱼串”是一种草本植物,学名不知叫什么,只因它长在田埂旁,叶子青绿,大小状貌类如泥鳅,因此乡亲俗称之为“鳅鱼串”。现在想来,“鳅鱼串”的味道跟红薯叶差不多,只是略微鲜嫩一些…  相似文献   

16.
17.
挑野菜     
三四月间,春暖花开,太阳暖洋洋的日子,我们这些住在靠近郊外的小伢儿,有一种很有趣的野外活动,就是到周围田野里去“挑野菜”。一个“挑”字用得很有意思,因为有许多野菜都是生得扁平的,紧贴在地上,要用一把小刀,将它们从土里连根挑出来,抖掉根部的泥土,放在带来的小竹篮或是蓝土布兜里。  相似文献   

18.
采野菜     
《红蜻蜓》2014,(4)
<正>~~  相似文献   

19.
卖野菜     
晓宫 《老年教育》2010,(6):41-41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外孙明明、外孙女圆圆和孙女平平结伴去郊区挖野菜。三个小家伙,年龄最大的刚满10岁,小的才8岁。别看他们年纪小,干起活来还挺带劲儿,才半晌的时间,每人就拎回一大塑料袋野菜。  相似文献   

20.
野菜种种     
野菜在今天的都市,好像已成了白领生活中的某种点缀,曾有一次听一位富翁大谈野菜的妙处,恍然感到,贫穷时代的饮食,在今天已颇有身价了。穷人们大约没有想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竟成了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