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式主义害死人。老百姓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3月8日《扬子晚报》“焦点新闻”版上《人大代表“会诊”形式主义》(作者慎海雄、潘海平)一稿,“穴位”找得准,“针”也扎得猛,读了让人拍案叫绝,大有吐了在喉骨鲠之感。  相似文献   

2.
浅议档案“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时期以来,人们大声呼吁严厉打击假酒、假烟、假药、假种子及其他假冒伪劣商品,与之相比,近年来出现的假户口、假文凭、假证件、假合同、假帐本、假报表、假公文等“假档案”的危害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档案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假档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因凭空捏造和不切实际而产生的;二是在管理中因篡改、撤换而造成的。分析原因有二:其一是由某些权力机关和某些领导干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捏造事实产生的档案。其二就是某些人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而私自伪造档案。可以说,“假档案”的存在和泛滥…  相似文献   

3.
说“假”     
听过一个“黑色幽默”,说:“如今只剩妈妈是真的了。”此话未免有点过激,但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高度概括了当今社会假风之盛。 细想也是,无论达官还是庶民,一不小心就会撞假:居家不出假广告进门;买东西睁大眼睛识假钞;男女老少身着假名牌;大宴小宴假烟假酒挥之不去;宾馆饭店假夫妻出双入对;还有假公章、假机构、假警察…  相似文献   

4.
当今,在市场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由此联想到新闻战线的新闻“打假”,应对假、劣新闻的出现,假、劣新闻的危害及咋个“打”法深入地进行研讨,以制止和杜绝假、劣新闻的泛滥。 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假、劣新闻在报纸、  相似文献   

5.
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媒体要宣传报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的情况,关键抓什么?那就是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百姓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多鼓实劲,狠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表面文章。鼓实劲,抓落实,就是要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工夫。找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  相似文献   

6.
在报刊上刊登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照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总感到它与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我把这些既不算是照片“绝症”——假照片,却又能让读者提出疑问的各类真真假假照片中的毛病称之为新闻摄影的“常见病”,并把它的“病因”归类试析如下: 一日按图索骥。这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传播形式主义的问题,这是人们多次谈论的老问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新闻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必然反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做工作,到底是着眼于内容,效果,还是着眼于形式?这个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好。长期以来,由于强行制造“大好形势”的唯意志论指导思想的逼迫,由于图虚名得晋升、以假谋私、官僚主义以及简单化等思想的驱使,各项工作中形式主义盛行,导致出现大量无效劳动和有害劳动,劳民伤财,脱离群众,降低干部威信,败坏党风,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大跃进”年代的“大办钢铁”、“放  相似文献   

8.
潘文斌 《新闻世界》2014,(9):271-272
“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由来已久,有很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四风”问题的出现,根子在思想,“照镜子”应照透灵魂,深挖“四风”表现及产生根源,从根本上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达到“根”除而风止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我从1975年加入新闻队伍,至今已有12年,没有出过一次假报道,其原因是自己有防假“八法”。坚守“雷池”法。陆定一同志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一直为新闻界所公认。这个“新近”和“事实”就是新闻的生命,也就是写新闻的准则。如果说搞新闻工作有什么“雷池”的话。这就是“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我多年没出假报道,头一条办法就是坚守这个“雷池”,恪守真实的原则,宁可不写,也不写假报道。破私立公法。此话虽是老生常谈,各行通用,但对新闻工作者尤为重要。因为一篇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的危害,远比一般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个别行  相似文献   

10.
新闻也应该“打假”马录,陈敏“打假”是群众不堪忍受“假冒伪劣”产品之苦发出的呼声。但“假冒伪劣”现在甚至感染到经济之外的方方面面,就连著名的“质量万里行”也有了被假冒的历史。在我们新闻界内部,也有形形色色的“假”应该打。主要是以“真实”做挡箭牌,以假...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0年第七期发表的《宗道一:传记文坛的“黑马”》一文,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本期发表作者的《真“假”杨公素》,叙述了作者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终于破解真“假”杨公素之谜的故事。宗先生广泛收集资料、厚积薄发、一丝不苟的采写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精神,很值得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12.
詹勇 《中国广播》2012,(5):79-79
日前,网上一度盛传的“江苏地震”“河北保定出现非典变异病毒”等消息,相继被证实为谣言。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看起来“假得不能再假”,依然有着可观的网上转发量,甚至在个别媒体添油加醋地报道下导致恐慌。一些谣言之所以逃过了人们的常理辨别系统,  相似文献   

13.
陈春 《今传媒》2005,(4):56-56
《新京报》1月9日报道:5名自称为“国务院内参”的记,在山西省蒲县某煤矿不期而至,随后以“内参调研”的名义索要3万元现金目前.这5名假记已被刑拘,此案还在审理之中、据了解,假记有意识地利用一些非法期刊进行规模化敛财,呈现一种系统化、组织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梅纯 《中国广播》2012,(7):94-94
一手拿着问题材料,一手索要采访经费,明知其为“假记者”却不敢揭穿,只因担心“问题”被捅出去麻烦更大。“真记者”来了一通正常采访,末了要起“赞助费”,有心拒绝却又得罪不起,只因害怕被“惦记”上了将来专挑毛病。对“假记者”不敢较真,对“真记者”怕得罪不起,这是一些地方、单位、企业屡屡选择“破财免灾”时的无奈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习惯于造假,始终生活在一个虚假的环境里,小说中有贾(假)宝玉等人物,现实中有假山、假树等假景,假招聘、假结婚层出不穷,假冒正宗、假冒伪劣产品不计其数,至于假文凭、假记者、假警察、抽象一些的假情假意等的数量就更无法统计了。手机里、马路边、矮墙上的“办假证的”不知让执法部门头疼了多少  相似文献   

16.
所谓“游医”,是指那些相对于公立、合法的医疗机构而言,不具备行医条件、居无定所,主要以聚敛钱财为目的的行医者。随着医疗市场的放开,这些”游医”纷纷采取联办等形式,通过各种途径领取证照,披上合法的外衣,利用假药、假职称和假医术骗钱。  相似文献   

17.
王辉 《新闻天地》2005,(2):29-30
今年48岁的曹忠武,先后担任过中国物资储运大连公司项目部部长、物华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到全国特产经济开发中心主任等要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晋升之路富有“传奇”色彩:干部履历是假的、入党材料是假的、专业证书也是假的,人称“三假干部”。  相似文献   

18.
王可 《声屏世界》2003,(2):30-31
足球联赛中有假球、商品制售中有假货、电视新闻片中同期声也出现了“假声”。所谓“假声”,就是指使用的同期不是被采访者发自内心、自我主动表达的真实话语,而是人为地设置、诱导而说出的被动话语。  相似文献   

19.
当前,随着我国政务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瘦身”日见成效。衍生和关注政府事务的各类政务新闻今天也到了“瘦身”的时候了。怎样“瘦身”而不“伤身”呢?很显然,政务新闻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削减报道内容和长度。笔者认为因该避免过去“大而全”的报道模式在“巧而精”上下足功夫。打开电视或者翻开报纸,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新闻有四多:会议多、形式主义多、领导讲话多,内容重复多”。特别是在一些政务新闻中,常常是面面俱到、长篇累牍,这种“大而全”的报道形式,受众看完后不知所云,最后留下的印象是“噢,今天开会了!”造成这种“大而全”…  相似文献   

20.
某单位在食堂管理工作现场观摩会上,“独出心裁”地展示了耗时一周、花费上万元的“杰作”:精雕的“萝卜鱼”、细刻的“富贵鸡”、逼真的“面孔雀”……令人赏心悦目。这个单位的食堂连醋溜大白菜都做不好,搞出这些假名堂来实属不该。媒体实事求是地用图片展示了他们自鸣得意的“作品”,不过在图片说明中一语中的:“是做给同志们吃,还是做给领导看?!”寥寥一句话,将形式主义的丑恶嘴脸揭了个精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