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浩铭 《东南传播》2011,(1):126-128
本文研究的是国发〔2010〕10号房地产新政出台后《人民日报》以房地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以2010年4月16日至2010年7月16日这三个月的《人民日报》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房地产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变化不大,体现了政府稳定房价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灾难性事件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在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一份报纸的风格与办报理念,醒目地传递出该报的采编策划能力、议程设置倾向、媒介伦理把握及审美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深度。本文从新闻图片入手,分析报纸对今年汶川大地震的新闻图片报道。选取地震后的第一周(2008年5月15日~19日)这一特定时间段,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南方都市报》的相关地震新闻图片为样本,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图片报道的悲剧处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张力 《新闻世界》2010,(4):80-81
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12年来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视角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自2003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增加了,报道的题材框架多样化了,但对农民工的报道呈现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12年来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视角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自2003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增加了,报道的题材框架多样化了,但对农民工的报道呈现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质化的内容分析法,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2012年7月至2013年3月底期间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为样本,对两份报纸在相关报道中的框架运用和中国形象呈现进行了差异对比分析,进而深入考查了地缘政治冲突报道中干扰英美大报建构第三方主权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因子。本文认为,同处欧美媒介体系的两份大报在钓鱼岛冲突报道中呈现中国形象的离散性,应该归因于英美两国原生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对媒体为施加的限制性和构成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喆 《新闻世界》2014,(8):256-257
2003年12月5日,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各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会更多的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有关曼德拉逝世的三篇报道,从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框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肖毓媛 《青年记者》2006,(10):66-67
本文试图以两会报道为切入口,通过观察《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在这一事件上的报道,分析两报的采编方法和策略,探讨成都都市报的异质化改革的措施和方法。研究样品为两报今年3月3日至3月15日要闻版和国内版的所有与两会相关的新闻报道。数据分析(一)对主流资讯的报道度在报道量上,《华西》要闻版、国内版稿件数量为470篇,关于两会的报道数量为158篇,在此两版中所占比例为34%。《成商》要闻版、国内版稿件数量为480篇,关于两会的报道数量为87篇,所占比例为18%。《华西》高度重视两会报道,体现了它积极报道主流资讯,打造主流都市报品牌,…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是如何处理中目冲突关系的报道?本文从语义层面来评估珠三角都市报于2012年中日钓鱼岛事件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从中找出都市报在中日冲突关系报道中所存在的规律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所提珠三角指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笔者选取地理位置位于珠三角东西南北的《深圳晶报》、《中山商报》和《南方都市报》在2012年9月12日关于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为样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贺 《新闻世界》2011,(8):242-243
对于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海外华文传媒在报道时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节日发挥它的作用?本文聚焦《侨报》对2011年春节的报道,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侨报》中国传统节日报道的基本框架,总结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框架上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华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确立新闻报道价值观与评价体系的路上,又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探索。该报从2006年起,开始盘点过去一年,评选《南方都市报》年度新闻报道奖,由总编辑、执行总编辑领衔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该奖一年一评,评奖对象为前一年度(1月1日~12月31日)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由《南方都市报》员工采写的稿件(图片)、编辑的版面等新闻报道作品。奖项则包括:普通新闻报道奖、人物报道奖、深度调查报道奖、现场新闻摄影奖、策划/系列报道奖等14大门类。  相似文献   

13.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章琴丽 《东南传播》2011,(4):121-123
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能够寻找出其背后的社会意识.21世纪初,创业在中国成为一种现象.本文将以2000--2009年<人民日报>创业报道为文本,试图提炼出我国主流报纸对于创业议题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而探究媒体所构建框架与现实框架、政府框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媒体框架反映出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起点,该国媒体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对相关事件高度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Kazpravda》) 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来源、报道量、报道主题、体裁、立场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采用政策宣传框架和绩效展示框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与流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7.
张小杰 《今传媒》2013,(11):50-51
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河报》1997年1年的中学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都市报对中学生的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密度、报道程度等方面探讨都市报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拓展报道领域、提升报纸影响力的有益尝试,以期为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王亚茹 《东南传播》2016,(2):121-123
近几年灾难性突发事件频发,有关灾难性新闻的报道逐渐受到重视,有关其报道框架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关于天津港爆炸事故的报道属于典型的灾难性报道,本文试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具体地分析《中国青年报》在天津港爆炸发生后近半个月内的报道,试从分析中发现《中国青年报》是如何在报道中再现这次突发性公共事件、如何设置这次事件的报道框架以及其在报道中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庞钊  高梦鸾 《新闻世界》2013,(7):241-242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框架理论下的国庆60年阅兵中外报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中国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镜报》来做对比分析,研究中外报纸对中国国庆阅兵事件的报道,通过框架理论来分析不同的媒体是如何设置报道框架的,从而挖掘中外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