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教师肩负着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多重使命,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主体,其主体性的建构是“三全育人”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厘清“三全育人”理念内涵与阐释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地位与主体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性建构的多种因素,提出了高校教师“三全育人”主体性建构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语言能力的学习和运用,更在于人文素养的积淀和养成。职业教育既要传授技术,更要注重育人。职业教育既不同于高中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教育,对于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立身做人的品格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提出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独特的价值意蕴,是一种超越了学科专业差异的通识能力,是高校教师育人能力的共性能力素质要求,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能力,包括以情立教的教育情怀感染能力、以德育人的人格示范能力、以行施教的教育过程引导能力和政治引领的课程思政能力.教育情怀感染能力是高校教师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展现出来的敬业精神、理想信念和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影响能力;人格示范能力是高校教师为胜任育人工作所必备的良好的性格修养、心理倾向、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以及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质;教育过程引导能力是高校教师通过育人方式、方法等表现出来的实践智慧,包括学习指导、互动交往、组织管理、环境营造、学生评价、资源整合等能力;课程思政能力是高校教师通过教书以达成育人目标的能力,是其充分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起来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共同构成高校教师的一般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应摆脱“工具化”的倾向,遵循“教学育人”“以评促教”的原则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建设,确立“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取向、“实践性”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支持系统和完善教师教学能力考评机制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士人品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以天下自任”的济世情怀;“修己以敬”的品格砥励意识。“士人”品格曾是近现代高校教师的重要的或基本的品格,这些品格在新的形势下对高校教师的精神重构仍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也包括了“做人”的教育,即思想政治的教育、职业品格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培训,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都应当既“教书”,又“育人”,既“授业”,又“传道”、“解惑”。这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先辈们的一贯主张,也是我社的优良传统之一。 近几年,我们举办的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班,少则十  相似文献   

7.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立足于核心素养,其内容更是将人文要素、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等进行了高度融合,以期最大化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更好地实现“语文育人”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进行积极挖掘,并在无形中渗透到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并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见语文、又可见人文。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大思政”视域,进一步厘清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高职人文素养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相互融合的路径:提升师资人文素养以强化“大思政”育人认识与能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以打造人文“大思政”育人品牌;注重社会实践育人以提升“大思政”育人成效,从而构建起“思政促人文、人文载思政”共生共赢的“大思政”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王中向 《继续教育》2006,20(2):47-49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本质和特性《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给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下了一个定义:“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此定义表达的内涵有:1、高校教师培训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2、高校教师培训是一种岗位教育。我认为此定义较为符合关于事物本质认识的辩证法。这一论述将高校教师培训的本质明确为“培养高校教师,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这既论述了高校教师培训的育人性这一教育的一般本质,又明确地指出了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同时,这一论述还分析了构成高校教师培训的特殊矛盾,即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能力为王,标准先行。标准是能力提升的“牛鼻子”,评价是能力发展的“指挥棒”,标准通过评价来提升能力。评价标准既是教师育人能力的“度量衡”,又是教师育人能力发展方向的“指挥棒”。在高职院校,由于教师面临学校扩招、生源质量层次不齐等因素,其育人评价标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老化、滞后等问题。只有依据国家标准化战略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着力破解高职教师育人能力评价的现实困境;依据高校教师的有关规定,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育人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育人能力评价标准,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育人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高校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这是对高校教师新的更高的要求。育人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育人能力,是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保障。本文从应用型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使命、育人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助力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基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元素,发挥其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聚焦价值导向、文化自信、品德养成,培育和践行课堂教学中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小学英语课程中育人目标的实施路径及策略:深挖教材育人元素,夯实思想;深入语言实践活动,淬炼品格;深植优秀传统文化,拓宽视野;深悟语言文学之美,浸润审美。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是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或在一节‘课内,实施的教学有一定量的效果,而不是低效或者无效的。这一定量的效果具体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能力上的拓展、提高,以及学生的思想品格、道德修养、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获得熏陶和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才算是真正实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数据素养是高校教师在大数据时代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高校教师数据素养要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学校驱动、同行促动,建立“四轮驱动”的数据素养发展策略,增强高校教师数据育人能力,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相似文献   

15.
“三可三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殷切期许。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视域下,如何引导全体高校教师按照“三可三为”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对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可”涵育为人“品”格,“三为”规范处事“行”为。以“三可三为”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培养,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智慧选择。应从强化思想导航、加强文化融入、培育高尚师德等维度培育“三可三为”高校教师,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目标既在于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即通常所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人文性”的张扬,更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征。那么,语文课应怎样张扬人文性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打造人文师资团队和人文育人平台,创新人文教育教学方式,有效将人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护理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人文教育、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执业能力融合共生的护理专业人文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如何强化高校教师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书育人”不仅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最终目标。但是,在目前还有部分高校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不能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二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养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能力无所适从。章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促使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意义、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同时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养成教书育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何典  赵珏  张胜  梁英 《教育教学论坛》2022,(38):144-147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提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专业目标和育人目标自然融合,以产生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引导学生形成既重视学习技能又重视提升素质的成长成才观念,倡导教师形成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感。并在“程序设计竞赛基础”课程教学中,通过“思政融入、课赛结合、专创融合”实现德艺双馨的育人育才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确定教学立意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理的教学立意能够帮助师生在繁杂的历史知识中聚焦主题,生成历史核心素养。基于历史学科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特点,教师确定立意时可突出“人文”特点,并将“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立意。这种立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提升,有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此,本文将结合“对外开放”一课探讨“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历史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