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北师大版的七年级《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中有一段这样的材料解释:  相似文献   

2.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于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怎么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和同事们经历了艰难的磨课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中,言“数”言“诲”一共只有十二处:言“教”七处,言“诲”五处,在全书中占的比例甚少。然仅此二言十二处(句),却集中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然而历代学者对“教”与“诲”的诠释不同,因而不仅对其教育对象的看法相异,而且对其教育思想乃至对这位伟人的评价也大相径序。马叙伦先生在《说文解字六书疏证》中认为以“教”释“诲”并非本训,很遗憾,他并没有列出根据在何处。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释人民》中帮马老先生列出了如下五条根据:  相似文献   

4.
在湖南省湘潭县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讲学活动中,自然学科设计推出了《热辐射》一课,在全县范围内巡回上课,获得了成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我们之所以设计、推出《热辐射》这一课,一方面是以前对这一课的教学研究比较少,另一方面是觉得它确实有值得研究的地方,最主要的还是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示范,给全县  相似文献   

5.
引言小说在中学各册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无论是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作为教材,往往篇幅都比较长。因为篇幅长,教师安排的授课时数往往超过其它体裁的课文,教一篇一般要四、五教时。若是教名家名篇,如鲁迅的《药》《祝福》《阿 Q 正传》等,更是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7.
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既能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又能体现《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纲要》中,对《课标》内涵,可以理解为①:隐含着教师不是课本的执行,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课堂教学,必须抛弃以知识教学生学课本的传统做法,  相似文献   

8.
大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或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都必然会或多或少的掌握和懂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相应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然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各地确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教学这个双边教育活动的忽视,乃至对这一教学理论的扭曲和对立。致使一些教师面对教学效果不高的现状,不反躬自问检查自己的“教”,而却一味指责批评学生的“学”。似乎教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全在学生学的不好。就此问题,结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教育命题,发表点自己的拙见,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和研讨。一、命题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袁志勇《<教育>探源》一文(载《北京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一期),题前加有“小典故”,文末注明“(汉·许慎《说文解字》)”,为南京师范学院等六院校合编的《教育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一分册所选录。文章认为:“教育”的象形字是“(?)”。今翻查许慎的《说文解字》,发现出入颇大。 关于象形字,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  相似文献   

10.
作家三毛在她的《拾荒梦》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她小学时代的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有关将来做什么的作文。三毛在她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她认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  相似文献   

11.
读了《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年第10期林志明老师的《对话"编者意图"》一文,笔者赞同林老师文章中结尾的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但对文中谈及《少年闰土》教学时选择"教闰土"而不是"教鲁迅"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林老师是站在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角度来看《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的。  相似文献   

12.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房屋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房建课程特点,谈谈《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改革方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房屋建筑学》这样一门课程,从而使整个课程体系中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家三毛在她的《拾荒梦》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她小学时代的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有关将来做什么的作文。三毛在她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她认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一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当三毛奉老师之命念她的这篇作文时,还没等她念完,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下半年,我市三年级学生也开始使用教科版《科学》教材。作为一名专职自然教师,五六年级的《自然》课必须由我教,居然让我无缘与《科学》课亲密接触,只听全市科学教师同一句话:“科学课,不好教!”这更让我这个年青人跃跃欲试!机会终于来了,我有幸参加青年教师赛课,初赛我上《反冲》一课,顺利进入决赛;决赛中我上了一节科学课《一杯水的观察》,效果特别好,还使我觉得上科学课特别轻松!我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韦志成 《湖北教育》2003,(17):14-16
《湖北教育》从今年第1期开始,以“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为题展开讨论,参与者踊跃,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真理越辩越明。对此,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这本来应该是十分明确的问题,可没想到在学习和践行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些人的认识却模糊起来,却认为“很难说清楚”。主要有三个问题,我试想说清楚:  相似文献   

17.
何谓“教”、“育”? 王静先生《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一文以及徐仲林先生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一书所写的序,部对两字的字源及本义  相似文献   

18.
读了张正耀老师的《<秋声赋>教学设计》,欣喜之余,颇有几分担忧.欣喜的是,张老师在设计教学《秋声赋》时,能够抓住“秋声”这一行文的主线索(请读者注意,我说是“主线索”而非关键词语),层层剥笋,步步推进,从整体感知到具体解读,直至最后的提炼引申,“文本研习”的环节清晰,朴实而又真实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张老师将人物的叹息声也归纳到“秋声”中加以分析评鉴,体现了他对于文本解读的独特性、深刻性;二是在提炼引申环节,联系了《祝福》的教学,教授给学生一种抓住“主线索”来解读文本、赏析文本的方法,令人惊喜.  相似文献   

19.
“雀”作为要求会写的字,出现在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山雀》一课中。我曾两次教学这个生字,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最近听一位老师教《石灰吟》《墨梅》两首古诗,朗读正音、理解字词、感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都比较清楚,但课堂气氛始终比较沉闷,学生似乎对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反思其中的原因,我发现问题出在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教学古诗词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套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字义、体会诗情,这样一步步教下来,似乎都差不到哪里去。但凡遇上诗词,大体都可以这么对付。然而,这样忽视文本解读、忽视年段特征、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实在微乎其微。在苏教版教材中,《石灰吟》与《墨梅》被安排在六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