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晓琦 《教学与管理》2007,(11):151-152
一、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 《音乐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划分为五个小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音乐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划分为五个小目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学中,各种各样的小乐器琳琅满目,演奏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它们进行有效地教学,如何发挥每种乐器的主观性能,是研究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中重点探究的问题,并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笔者从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打击乐器和自制小乐器三方面进行介绍。这些做法不仅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各种音乐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体会到了音乐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能以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表现歌曲勇敢自豪的情绪;2、能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会以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相似文献   

4.
何静 《成才之路》2020,(2):122-123
小乐器与音乐课堂教学整合,能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文章以口琴为例,从小乐器走进音乐课堂的价值、小乐器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整合、口琴与音乐课堂教学整合的注意事项三方面,对小乐器与音乐课堂教学整合策略进行探研。  相似文献   

5.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像一扇徐徐打开的窗户,给我们敞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用它来辅助教学是获得审美感受和体验的最好方法。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充分发挥直观的音乐形象去感染学生顺利走向音乐审美的途径。本文将主要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小这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和声学是研究单位多声组和的一门学说。随着世界音乐化事业的发展,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几乎都能看到音乐和声语言的发展变化。和声理论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认知和写作多声音乐,而且对他们今后的音乐深造、社会实践及素质提高,都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要攀登音  相似文献   

7.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演奏教学成为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亮点,一批适合小学生演奏、学习的小乐器走进了音乐课堂,满足了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这使得学校的特色得以突出,教师的专业得以发挥,学生的需求得以实现,课堂教学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8.
构成音乐的元素很多,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这些音乐元素对于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调动他们主动感受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实际教学内容的“引子”,使音乐学习与熟知的生活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音乐来源于生活,寻找什么样与学生生活相近的音乐素材呢?电影音乐无疑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用电影音乐,使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钢琴即兴伴奏对于歌曲感情的表达、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伴奏中的音乐表达能力是将丰富的想象转化成音乐形象,使演奏成为有灵魂、富有情感的表演。因此,要抓住音乐特性,注意声音效果,综合分析作品,从而提高音乐表达能力,达到比较完美的音乐表演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从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旋律是音乐中流动的血液,那么节奏就是音乐的骨骼。对小学生而言,节奏的形式绝非音乐仅有,学习中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语言、动作与音响,然后在比较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节奏。  相似文献   

12.
以歌为名     
很多同学都喜欢闹时听听音乐,这其中肯定也不乏一些港台流行歌曲。不知大家曾否注意到,港台主流乐坛并不都是情情爱爱,也并不一味吟唱个人的小感小怀,还有不少与众不同者,比如这期我们要介绍的几首环保歌曲。  相似文献   

13.
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想象能力,它是凭借记忆想象和思维来表现音乐,由于长期对音乐的积累,音乐想象力就越丰富,内心音乐听觉就越发达,这些音乐思维活动离不开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将外界获得的音乐印象长期地保存在意识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音乐课中,为了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都要用一些小印章来作为奖励。那怎样才能让小印章既有表扬作用又能让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呢?我把简谱节奏音符“X”进行了变形,用“☆”来表示,并亲自刻成了小印章。  相似文献   

15.
试析音乐思维中的创造性根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音乐的构成、传播及作用于人类社会 的各种功能中,自始至终蕴涵并渗透着创造性思维的内质与外构。音乐材料的可塑性、音乐展示的时间性、音乐声效的意味性及音乐表情的渗透性都为音乐的思维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创造性空间。因此,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愉悦或情感陶冶,其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以音乐思维的特殊方式与方法,来发掘和拓展潜存于人类本质中的创造性天性,并逐步运用于人类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呢?  相似文献   

17.
黄素玲 《考试周刊》2014,(29):181-181
初中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场所。初中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真正成为课堂上小主人。本文阐述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小主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通过歌曲《小苹果》的走红现象剖析流行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由此引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如何看待流行音乐这个议题。笔者希望以《小苹果》的走红现象作为始发点,由点及面诠释流行音乐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希望本文能引发中小学音乐教师们对流行音乐的反思,获得有益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培养青少年对音乐化的了解,主要应从音乐审美能力开始,因而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加强审美修养。本从音乐教师对音乐现实美的了解、理解和把握,音乐教师主体精神美的修养以及对音乐形式的把握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音乐教师具备完美品格,更好地实施音乐教育,达到音乐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梁侠宾 《广西教育》2007,(12A):47-47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课标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