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2.
朱亚梅  郝玉英 《海外英语》2012,(19):224-225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与离散文学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主题。该文通过对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进行的详细文本分析,探究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里沉重的历史书写和华裔群体所负载的沉重的心理及文化创伤。  相似文献   

3.
杨霞 《海外英语》2013,(16):214-215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文章基于前人对《骨》的叙述策略和主题的研究,选取时间这一视角,来探讨这篇小说叙事的时间艺术。  相似文献   

4.
《骨》是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讲述了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家庭的故事.文章将其独特的叙事形式与主题意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阐释,探讨小说中过去与现在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反思中西文化带给华裔族群的创伤与启迪,挖掘隐藏在作品深处的作者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5.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文章基于前人对《骨》的叙述策略和主题的研究,选取时间这一视角,来探讨这篇小说叙事的时间艺术。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开山之作《骨》讲述了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中梁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技巧旨在揭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如何在普通华裔美国人家庭故事里的再现,从而指出个人叙事所再现的族裔历史挑战了美国官方正史,并赋予了该小说重建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深远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骨》是伍慧明的第一部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隐喻特征,反映了华裔美国文学对西方话语霸权的隐性渗透。论文以身份构建理论为研究依据,以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为研究对象,围绕身份认同、华裔父辈的历史脉络和新一代华裔的自我和谐人格的构建进行论述,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对两代人身份追寻之路进行梳理和解读,以加深对华裔美国作家身份主体性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在此空间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的主人公莱拉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下、在"第三空间"中扮演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以及文化翻译在其建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讲述了华裔一家在美国唐人街生活的故事。家中二女儿安娜的自杀引发了小说的叙事者蕾拉对整个家族历史的回忆,展现了华裔移民在美国生存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带来的困境与压力。经过痛苦、挣扎、迷茫之后,蕾拉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成功的通过构建文化"第三空间"来确立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本论文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来分析蕾拉通过构建文化"第三空间"来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长达60多年的美国排华反华政策的影响下,早期的美籍华人成为了这一政策的牺牲品。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处女作《骨》中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种族歧视制度下华裔的艰难生活,强烈谴责了历史上美国反华排华的移民政策给华裔造成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丽仙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38-40,80
华裔美国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中塑造的"边缘人",以双重视角表述的"新的中国",重建了华裔美国人的自身话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话语方式--寻求自我整合的文化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回忆的模仿"指文学的模仿和诗意两方面的特质。在文学文本中,"回忆不可能真正被仿造",而可以通过叙述技巧的运用得以演示。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通过小说《骨》之"回忆的模仿"演绎了"黄色太平洋的故事",动态再现美国华裔跨越大洋的杂糅文化身份的生产。小说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骨"之意象贯穿家园空间,并以此为切入口,采用记忆、空间、后殖民等跨学科交叉视角,沿着小说《骨》中对"回忆的模仿"的演示,探析作为散居族裔的梁家两代美国华裔移民文化身份的生产过程——从"华裔移民共同体"的"同一"身份构建、夹在"源文化"与"现文化"之间"分裂身份"的创伤到"杂糅身份"的缝合,其间隐含的是美国华裔"朝内航行"后殖民抵抗策略的构建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的《骨》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下的归属问题,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文章拟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认同危机进行分析,阐述他们经过妥协与调和,最终实现了自我身份、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处女作《骨》里,以一个年轻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在唐人街这一封闭的地理空间里其家庭所经历的历史与个人悲剧。本文试图从空间入手,运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梳理小说中的空间呈现,从华人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死亡空间与想象空间四个层面阐释、分析空间呈现背后的政治文化内涵,以此揭示当代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以一部处女作《骨》一举成名,小说平实简朴的语言,寓意深刻的象征,引发的文化与身份的思考都已引起评论界的注意,但它独特的叙事时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对《骨》的独特叙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骨》是新一代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讲述了利昂一家在唐人街生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在家庭矛盾和生活压力下,利昂的三个女儿都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神经质人格。借助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来分析三个女儿神经质人格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从而揭示出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残梦     
《新世界的智慧》是首位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代表作《春香夫人》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在美中国商人王三贵与他的妻子宝琳的悲伤故事。小说《典型的美国人》是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任璧莲的首部小说,叙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华人移民张意峰的故事。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作品中男主人公们艰辛的生活经历,揭示美籍华人幻灭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