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意图 "静电"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干燥的日子小朋友之间拉手时的"触电"感,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大班的孩子对此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2.
静电翻身记     
何霞 《中学科技》2012,(1):44-45
秋冬时节,人们梳头时经常越梳越乱,与人握手时也时常“触电”,这些都是静电现象。静电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危害,甚至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摸透了静电的“脾气”,扬长避短,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3.
物体上带静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界中经常遇到。通过对两个静电现象的分析,引导初中物理教师站在较高的位置,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使物理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把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加强物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静电现象”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教材新增内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然而从教材的安排来看,本课仅仅让学生在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基础上,知道原子可分,为“探索更小的微粒”做准备.因此教学中没有必要过深地挖掘有关静电的知识,而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话题 1 如何培养孩子观察并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好奇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培养孩子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在这个话题上,家长们认为关键在于“鼓励”和“引导”。小一班冯皓骏爸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对其某此方面的特长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对其兴趣给予积极的评价。有时候,孩子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说明他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这也是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起始。  相似文献   

6.
科学教学中的“滑过”现象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滑过现象的发生不都是偶然现象,是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的必然反映。为此.关注并反思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科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不强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家长也认为让孩子为练习手部而花时间似乎有些“不值”。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机会让孩子练手,而这种看似“不值”的时间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一、课例说明 “摩擦起电”这个小实验来源于小学教科版新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该实验说明用塑料用具(如塑料自动笔、塑料直尺)与头发摩擦,可产生静电,吸起小纸屑。教学该实验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重要性质之一,为了呈现胶体特有的现象,高中化学教材通过液溶胶来演示,但学生缺少对气溶胶和固溶胶“丁达尔现象”的认识,作者设计了适合学生在家庭中开展的气溶胶和固溶胶的制备及呈现“丁达尔现象”的“生活化”实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我们一方面诧异于98%这一数据的庞大,震惊于让孩子“最近比较烦”的唠叨现象已经成为家庭生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把视角投射到唠叨现象中,对其进行反思、剖析、并解读在父母眼中,对子女日常生活的特殊关心和爱护,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指导和劝告的“唠叨现象”又何以变得“好心未必有报”?  相似文献   

11.
刘友余 《物理教师》2013,(10):49-51
光现象是苏科版物理继声现象、热现象以后紧接着学习的内容,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由于8年级的孩子年龄在13、14岁,他们大多对身边的事物比较好奇.尤其对光现象比较感兴趣.但仅仅停留在“好奇”、“好玩”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现象人手.先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再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所看到的现象,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逐步培养学生从感性、具体、形象的思维向理性、抽象的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12.
张丽芝 《学前教育》2023,(24):14-15
<正>作为理工科妈妈,我认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十分有必要。孩子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中随处见到的现象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妈妈,为什么蚯蚓会干死?”“妈妈,为什么秋天叶子有的变黄,有的变红?”“妈妈,为什么冬天玻璃上有雾气?”“妈妈,为什么鱼儿只能生活在水里?”“妈妈,电视里的人是怎么出现的?”……面对孩子的好奇心,如果我们只是应付地回一句“不知道”,那么孩子从大人的语气和表情中,就会感受到不理解和不支持,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人在地毯上行走或从沙发上起来时 ,人体静电可高达 1万多伏 ,脱化纤衣服时的静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 ,而橡胶和塑料薄膜行业的静电可高达 1 0万伏以上 .静电电压为什么这样高呢 ?一、静电现象及其产生的机理任何两种物质互相接触或摩擦时 ,只要其内部结构的电荷载体的能量分布不同 ,在它们的表面上就会发生电荷的重新分配 .当它们分离之后 ,每一种物质都将带有过量的净电荷(或正或负的电荷 ) ,把这种现象称为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是由于摩擦引起的 ,而摩擦并不能创生电荷 ,只是电荷 (电子 )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物体…  相似文献   

14.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如何使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境”、走进“生活天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巧设练习,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创新意识。如,在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小林家每月可节约450元,如果攒钱买一台1500元的洗衣机,…  相似文献   

15.
开展关于节约能源的搜查。近年来,全国能源紧张,许多地方经常出现停电、断水现象、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影响,但同时浪费现象却严重存在。为从小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学校组织开展了一次“能源浪费现象大搜查”活动,要求同学们调查身边有哪些浪费现象,并找出合理办法,制止浪费,由于该活动贴近孩子生活又简单易行,因此,孩子们参与热情很高,都积极地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吴秀芬 《考试周刊》2014,(56):192-192
<正>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感知和操作,探索周围世界奥妙的活动。在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都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当孩子对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到好奇、产生疑问时,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一些科学概念,认识具体事物,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孩子大胆猜想、发问、验证。我们每周都有科学活动,怎样将这些科学活动融入幼儿生活,让科学活动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呢?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静电”这个词,以前对我来说很陌生。近日我遇到了一些生活中奇特的现象,使我对静电有了一点儿了解。  相似文献   

18.
厌学是指学生从内心厌弃学业和学习生活的一种现象。目前,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学生厌学现象。为了遏止辍学现象,有的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都不能有效的挽留住学生,大多数学生家氏也都积极支持和劝说孩子返校上学。但学生们就是不回头,且众口一词:“不爱念”、“没意思”。  相似文献   

19.
静电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在课堂上完成静电实验却容易失败,因为静电实验要求空气湿度小,实验器材的绝缘性能好.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三世同堂的家庭里,多数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种隔代看护很容易造成“厚小薄老”的现象。年轻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老人稍不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又哭又闹,夫妻俩就可能会埋怨老人;对孩子的所有要求无条件满足,但对老人的需求却疏于过问;初为父母,难免会在感情和物质上投入太多,甚至以牺牲自我和老人为前提,这样会让老人缺乏价值感。由于两代人的观念差异,父母可能会忽略老人在教育孩子时的观点,一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