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4444工学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由于会计工作具有较强技术性与保密性的特点,使得会计类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异常艰难。本文针对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建设改革,提出政行校企共建"会计一站式服务中心",作为"会计孵化器",构建"4444工学结合"会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荣 《教育与职业》2012,(11):109-110
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进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实训条件的改善等一系列工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通过"五项措施"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五个对接"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五个结合"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海明  陈芳  张颖 《考试周刊》2008,(9):180-181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探索和试图解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中的瓶颈问题,研究出融"教、学、做、营"四位一体,打造"校、师、生、企"四方共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重要前提.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示范院校建设中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多年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实施以"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师资队伍的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等方面实现了校企全程参与,为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经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这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专业共建"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关键是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及其各专业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实施与其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又可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关键是不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及其各专业特点,不断探索、创新、实施与其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又可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落实.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人才培养模式由六大要素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命名往往采用某一要素的最显著的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主导模式.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发挥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和教师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但高职的会计专业由于其历史和专业的原因,在这方面还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落后于其他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真实性的生产性实训是会计专业急需化解的难题。以宁职院会计专业与财务处合作为例,阐述了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实施及效果。为其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校企双育人主体机制还不健全、教学模式不顺畅、校企课程交融不深入、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系列问题,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此,文章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视角出发,重点引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与学校、联盟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室”三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室”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育人平台,构建涵盖“通识、岗位、专项”三核心、四阶段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创建多维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的“专业实训室+企业现场+大师工作室”三场所构成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基地,建立“教、学、做、工、培、训”交替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模式,建立三方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多元参与、四级评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并在数控技术专业试点,成效显著,为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开展三方育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探究财会专业教学中的真实情境,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方式,进行记账公司校企合作,努力创设一条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实习和工作的新途径,改革会计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以一化"教学。  相似文献   

13.
2019年5月教育部批准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职业技术大学、职业大学,全国首批(15个)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运而生。在国家大力改革并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文章就当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宽泛、就业"双难"、师资单一、信息化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职业本科下"理实纵深"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具备知识理论高度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职业实践深度的职业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艺术类国际化人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校企合作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为培养艺术类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重庆教育学院针对前几年高职教育中单纯以能力为本位的、偏离了正确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随之而来的较为严重的职业化倾向,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更新高职人才培养观念,坚持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质量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探索以"大小学期"、"任务驱动"为特征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也促进了产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依据对天津市4所示范校的师资队伍情况调查及初步成效的分析,针对天津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在数量、来源、专兼结合的比例及职称评审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了示范校建设后应继续努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建立并完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加大院校之间的合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开展的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提出了商贸类专业的改革思路,在学习现代高职理念、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课程体系构建、校企紧密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主体.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形成符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培养融创新与创业为一体的“双创型”人才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双创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要优化培养目标,确立“双创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教学新模式.根据“双创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第二课堂教学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双创型”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也要与之适应,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要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行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走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之路。我院在航空服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分析专业的行业面向和目标岗位为基础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手段培养职业能力,以三步实践教学实现岗位对接,形成较完善的"任务导向,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