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宏伟 《语文知识》2005,(12):20-20
《现代汉语词典》对“国事”的解释是“国家大事”,对“国是”的解释是“(书)国家大计:共商国是”。它们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呢? “国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  相似文献   

2.
“国事”和“国是”是一组同音同义词,它们都可以表示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事,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辨异: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4.
正遇逢国家有非常重大的会议召开,成语"共商国是"也频频在媒体报道中露面。然而,由于未能准确理解"国是"的含义,不少人便在无意间将其与"国事"相混淆。"共商国是"本为"共定国是",其源出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  相似文献   

5.
“国是”与“国事”是两个读音相同而意思不同的词语。由于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在选词填空时,一些同学往往会跟着感觉走,结果很容易出错。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时序刚刚过了立春,长江两岸就充满了春天的_______,风开始变柔了,水开始变绿了,小鸟的叫声变得更活泼了。②澳大利亚帮助日本发射6颗卫星,其中4颗为间谍卫星,它们将被用在亚太地区_______情报。③人大代表汇集北京,共商_______。A气息搜集国事B气息搜集国是C氛围收集国事D氛围收集国是这道题很多同学会选A项。因为一般不讲“充满春天的…  相似文献   

6.
1996年11月1日《联谊报》上有这样一个句子: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应北京政府之邀,扶病北上,共商国事.(《未在灵堂悬挂的挽孙中山联》)  相似文献   

7.
“国是”即国家大计。语出《新序·杂事》:“君臣不合,国是无由定矣。”“国是”与“国事”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国是”强调“大政方略”一层意思,多指那些带战略性、全局性的国家大事。而“国事”多指比较具体、实在些的国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两个词不能随便通  相似文献   

8.
(1)共商国是共定大计(《华西都市报》2003年3月2日头版) 有不少人看了这个标题后产生怀疑,认为其中的“国是”有错,常见过“国事”,未闻过“国是”。这恐怕是将“事”字误排成“是”字了。真的是错排吗?  相似文献   

9.
刘剑 《甘肃教育》2011,(12):85-85
“必需”与“必须”是一组同音近义词。很多人在使用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必须”与“必需”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10.
文源 《老年教育》2014,(11):47-47
<正>"国事"指国家的事务。例如:(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他直到七十多岁,仍在操劳国事。(3)这位领导人曾多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国是"指的是国家大计。例如: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共商国是。"国事"泛指国家的事务,包括重大事务和一般事务。"国是"则多用来指国  相似文献   

11.
“暴戾”与“暴力”是一对同音近义词,在日常运用过程中往往容易混淆不清,其实两者词义有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1898年6月11日),德宗皇帝颁布上谕,开始了戊戌变法。但此上谕在教材中的表述中却出现了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日语中词义相近的时间副词“このごろ”、“近ごろ”与さいきん↑“最近”的用法通过具体的例句进行了详细的辨析,从而澄清了三者在使用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日语学习者难以区分日语近义形容词问题,利用语料库语料,从词汇搭配视域,对日语近义形容词寒い和冷たい的后接名词、后接动词及前接名词情况进行了对比考察,发现两者的后接名词、后接动词及前接名词在数量和类型上都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5.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本文试图通过对《孟子》一书中名词词类活用情况的研究,分析活用词的形和义,最终得出有些词并非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是其本身就是名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板”和“闆”、“僵”与“礓”这类由于简化,归并后容易引起意义上混淆的字,以及由它们组成的词语,作了分析,以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之。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近义词教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不能忽视近义词教学,这关系到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和方向性。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汉字。由于汉字的同音、同义词很多,致使我们在使用中出现了混淆,影响了我们语意的表达。本文从“象”与“像”的演变入手,分析了“象”与“像”在用法上的区别,并对2001年国家发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有关“象”与“像”的词语进行了整理,这对于我们尤其是从事编辑与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20.
市是集市、城市的“市”吗?不是。“市”与“市”是形、音、义都不同的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