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有主体地位,做好预习设计工作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而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笔者在本文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小学语文预习作业的精巧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用教材、教教材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认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性。“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们纷纷运用各种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过于习惯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差和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致。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一味地“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以下几项措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一、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逐步养成学生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不只是简单地把教材看一遍,而是要通过预习来体会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有看懂,逐步过渡到能写预习笔记,能带着疑问去听课。二、降低要求,减轻作业负担,逐步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数学学习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并没有被教师真正领会和把握:一方面是多数教师依然故我,不折不扣地“教教材”;一方面是少数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地拓展和生发。  相似文献   

5.
一、把教材变活教材和教学内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正如教师们平常所说的: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单纯“教教材”。这决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目前政治课教材非常简单的情况下,单纯地教教材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超出教材,离开教材,对教材本身的内容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当今外语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当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单一化,教师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从新课程理念看,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惰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形象。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需要指出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施教,而是为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之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把教师看成是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承受知识、接受训练的客体。但是,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听人说话,说给人听,看人家写,写给别人看”(叶圣陶(在第二次教材座谈会上的发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从上述观点出发,笔者在这里重弹老调,谈谈中学语文常规教学中的预习和听课问题。一、坚持预习预习是听课的准备,要学生坚持先预习后听课,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反正老师会讲…  相似文献   

10.
张玉霞 《教育文汇》2003,(11):24-24,4
多年来我们是“教书”,书是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唯一的依据,结果教师成了教材的奴隶。现在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可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了,即用教材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苏教版教材主编洪宗礼说:教材不是化瓶,也不是展示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引  相似文献   

11.
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呢?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以学为主,变“授”为“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培养学生自学入手,突出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变预习为“预习指导课”。过去不少教师让学生预习课文,都是利用学生回家或早自习时间进行,结果常常是走过场,流于形式。为了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有的教师把预习搬入了课堂,列入  相似文献   

12.
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课改倡导,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的学习资源,它能帮教师开阔思路而不是教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回归学生生活,找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课,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课程.我认为上好科学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手中的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4.
一、追根溯源:走出课堂拓展延伸的误区 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思想品德教师开始坚持“以生为本”,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材,而是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实际,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然而,认真审视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不难发现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教学延...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但并不是说我们必须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去教,教师要懂得处理教材,有些内容需要我们经过一番“加工”才能带进课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材”。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精彩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 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 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只会把学生囿于狭 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家叶 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 好,使学生受到益处,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 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 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 材”过渡到“学材”呢?笔者谈谈自己个人的一些 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这套初中语文教材 ,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 ,教学课时不够用 ,坚持满堂课都在讲解 ,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本学期我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使老师感到易教 ,课时轻松 ,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 ,容易接受 ,达到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一、抓好预习 ,培养习惯一个学生要想把学习搞好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习惯的形成要靠老师去培养。课前让学生认真地预习有关作业。首先要求学生给一些生字词正音、释义 ,扫清课文障碍 ;其次 ,根据文体特点 ,仔细阅读和揣摩课文的内容 ,为…  相似文献   

18.
“导学单”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把教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即把教师的教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其关键不是教知识,而是教思想、教方法,意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搞好“导学单”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应该坚持“以教导学”的原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20.
孙民 《湖北教育》2006,(3):39-40
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