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认为鲁迅世界观从旧唯物主义转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飞跃时期,是在一九二七年的春夏之间。一九二七年十月,鲁迅到了上海。在这以后,鲁迅的著作和斗争实践,就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九二七年以后,“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在反“围剿”的斗争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①毛泽东同志又指出:“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什么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②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后期”,就是指一九二七年以后,这里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厦门虽然仅135天,但在他思想发展中却是重要的阶段。鲁迅先生在厦门思想变化激剧,绝大部分是剧烈的量变,而某些方面,已经产生了部分质变。这些都为到广州实现思想上的完全质变做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有力的基础。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是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这是大家所一致同意的。但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思想的研究中,围绕鲁迅世界观转变的时间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主要说法有:(一)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即转变了。①(二)五四运动时鲁迅就属于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认为《狂人日记》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②(三)鲁迅的思想转变以一九二八年为界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当然是经典性的科学论断,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应该说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一个逐步深化和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试略加论述。“立人”——鲁迅的早期人道主义思想鲁迅到日本留学的初期,就经常考虑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之所以经常考虑这三个问题,是因为当时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5.
对于鲁迅世界观的转变,从来众说纷纭。反动文痞姚文元,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与世界观的转变,更作了肆意歪曲。他胡说鲁迅的前期思想“并没有根本脱离”“进化论”,鲁迅的历史观“仍然带着唯心主义色彩”,直到一九二七年,鲁迅还“没有看到工农革命群众的力量”,陷入了“新的深刻的苦闷之中”。而“四·一二”“四·一五”之后,鲁迅更“陷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第一段,鲁迅先生在叙述敌论的论据时,每叙一点,就用一次“是事实”。如此连用三次。如果把这三处“是事实”删去,似乎未尝不可,甚至还显得简炼了一些。那么,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为什么在这里要舍简用繁呢? 对此,有种种分析。有人认为鲁迅先生之所以在文章开头就一再强调敌论的论据“是事实”,乃是“从险处落笔”;有人认为这是“以退为进”也有人认为这是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鲁迅先生常用的笔法。以上这些分析,固然都是  相似文献   

7.
课外阅读,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块重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乘虚而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历来就重视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常给以亲切的教诲,具体的指导.一九二七年七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鲁迅不顾生命危险,来到广州知用中学,作了《读书杂谈》的著名讲演.他号召青少年学生“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他鼓励青少年学生“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①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课外阅读表现了多么深切的关注!在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问题上,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鼓吹什么“文化娱乐论”,把课外阅读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闲遣兴,妄图无声无息地解除人们的思想武装.与此相反,早在五十年前,鲁迅就认为,课外阅读应该有着严肃的政治目的.当时有人把“小说”当作“闲书”,一直引起他的“深恶”.他早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发展,比较普遍但却是值得商榷的一种分析是:“前后两个阶段论”如有的著作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按他个人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态度——改良或是革命,大致上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三五年,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发展的前期阶段,基本上是属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范畴的。”这种分期,把行知先生的早期和后期割裂开来,并把他的早期思想作为改良主义而否定,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另一种比较普遍但也值得商榷的分析是把行知先生的思想转变期划到“九·一八”。如有的同志认为:“陶先生在‘九·一八’以后,是逐渐摆脱改良主义思想而倾向革命了。”  相似文献   

9.
<正> 《而已集》是鲁迅一九二七年杂文的结集,收入杂文二十九篇。鲁迅一九二七年的杂文,除收入《而已集》的外,还有三十多篇,收入其它集子里。但比较能够反映鲁迅一九二七年思想状况、特征的杂文,大都收入《而已集》里了。因此,《而已集》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一本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七年七月间,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作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以下简称《演讲》)论述汉末魏初、魏末、晋末的作品与时代环境和作者经历的关系,例证生动,见解新颖而深刻。这次演讲的时间,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鲁迅借孔融、何晏、夏侯玄、嵇康等的被杀,寄托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的无比愤怒和强烈谴责。这是一篇精辟的文学史论,又是一篇锋利的杂文,也是研究鲁迅思想质变的文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厦门若干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是鲁迅生前活动的几个主要地点之一,厦门时期(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是鲁迅革命活动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鲁迅编年史研究资料中,这个时期的资料至今还比较缺乏。过去许多研究专著和文学史籍介绍鲁迅在厦门的活动,大抵以“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离开北京到了厦门大学教书,但厦大空气很坏,他又再到广州”之类的话一语带过;近年所出的不少研究论著,仍然囿于资料不足而未详谈。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以逾 1/3的篇幅,叙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诬陷鲁迅先生考试作弊和霉菌学课余放电影两事件。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道路看,他早期赴日求学时思想具有突出特点并发生过重大转折,于是人们就从鲁迅思想研究的角度认为,这两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交待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笼统的分析立足点脱离了作者的本意。这篇以“藤野先生”命名的回忆性散文,其文章以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为主旨,无论怎样散,都必须围绕“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3.
按照一般的划分,鲁迅前期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是从一九○二年到日本留学起直到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为止的整整二十五年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鲁迅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跨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思想也是在变化发展中。这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鲁迅是有影响的,但它究竟在鲁迅思想中占什么地位,起多大作用?这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前期思想是以进化论为基本。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同郁达夫的交往甚早。据《鲁迅日记》,一九二三年二月,郁达夫就在北京认识了鲁迅。同年秋,郁达夫到北京大学教书,又去砖塔胡同会见鲁迅先生。郁达夫在一九三八年作的《回忆鲁迅》中,记述了他第一次会见鲁迅以及尔后与鲁迅交友的种种情景。鲁迅在《伪自由书·前记》里也约略提到他与郁达夫的友好往来。一九二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鲁迅前期思想及其发展的研究,已成为鲁迅研究中的“热门”题。如何概括鲁迅思想发展的线路?鲁迅思想什么时候发生质变?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问题不容置疑,是应该认真研究的。但是,研究的重点如果仅仅局限于用一个单一的概念来概括鲁迅的全部思想,局限于研究鲁迅的哪些文章表现了什么思想,哪些文章如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何年何月标志着他的思想质变,而对鲁迅前后期思想的一贯性,它的独特贡  相似文献   

16.
<正> 《三闲集》是鲁迅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二九年的杂文集,一九二七年作八篇,一九二八年作十四篇,一九二九年作十二篇,末附一九三二年作《鲁迅译著书目》一篇,一九三二年编集时作《序言》一篇。 鲁迅在《序言》中说,“这集子里所有的,大概是两年中所作的全部。”即指一九二八、二九年所作二十六篇。这比一九二七年的《而已集》、一九二五、二六年的《华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毕生对鲁迅充满敬意,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中国的第一个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的确,阅读鲁迅的作品,感受鲁迅的作品,你会越来越感受到他的思想的深邃。《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三·一八惨案”后,由于鲁迅先生积极支持进步青年的爱国行动,受到反动势力的通缉和反动文化界的迫害,不得已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在仍然摆脱不了恶势力纠缠的情况下,在激愤之中鲁迅先生写下了此文,本意在缅怀恩师,却也写出了作者在日本求学时的生活片断,把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斗争结合起来,以…  相似文献   

18.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19.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20.
寒假里随意阅读时,看到“藤野严九郎、鲁迅、唐瞍”和“戴维、法拉第、麦克斯韦”两个师生三代名家的故事,引起我反复的思考和品味。让鲁迅先生总时时想起的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鲁迅把藤野先生亲手改正的讲义订成三个厚本,珍重地收藏着,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且一直把藤野先生的相片挂在自己北京寓所的书桌对面。鲁迅在文中还写道:“每当夜间疲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