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禺的剧作《原野》,因主人公仇虎那复杂难解的内心世界而弥现着“神秘”色彩,作品的真实性为此也遭受了诸多质疑.《原野》选取了复仇这样一个文学母题,刻画了复仇者仇虎“心狱”里的煎熬,由此对人物的灵魂进行开掘.情感上,曹禺对身受压迫的仇虎给予了“高贵的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却否定了仇虎的那种复仇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象征手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仇虎复仇前后的心路历程,揭示出其悲剧的真正蕴义,从而超越具象的表面显现《原野》的真实“面目”,并希冀借此一“斑”而窥曹禺先生蕴含在此剧中的创作理念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而爱米莉正是以此留名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希思克利夫是复仇者的形象,作家却通过这一形象传达出爱的旨意。曹禺在《原野》中借鉴外国戏剧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仇虎这个形象,反面说明爱的有力。  相似文献   

4.
《原野》是曹禺秉持着形而上的诗性哲学对宗法制社会家族复仇题材的一次考量。仇虎与焦大星之间兄弟亲情和家族世仇的情感焦虑,构成了《原野》的叙事主题。然而《原野》的审美价值更多地着落在它的副部主题上,正是有了花金子的参与,复仇的神圣使命才染上了情爱的野性活力,使涌动的生命得以冲破逼仄的喉咙,在残阳如血的“原野”直直放歌。也许是激情耗尽的缘故,花金子之后,曹禺再也没有完整地塑造过这样的野性女子。《原野》终成绝唱。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的经典之作,研究者大多从"原型批评"、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等角度来分析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原生态(戏剧文本)角度来分析修订版《雷雨》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还是应该考虑到作品文本实际具体的含义,对作品的理解较为客观,更能贴近曹禺所刻画周朴园、蘩漪、周萍等人物形象的生活逼真感,从而更能贴近领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原野(第二幕,节选)曹禺焦氏不早了。仇虎嗯,不早了,您怎么还不睡?焦氏人老了,到了夜里,人就睡不着。(极力想提起兴会)虎子,你这一向好?仇虎还没有死,干妈。  相似文献   

7.
曹禺是中国的戏剧史上泰山北斗级人物,其一生创作的众多戏剧作品中,《日出》《原野》《雷雨》被称作“生命三部曲”.探究曹禺的童年生活及其早期戏剧创作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结合他一生的爱情生活历程及女性形象的转变,论证了这些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正是曹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8.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嵌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女性观是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立场,从曹禺早期创作社会现实环境、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时代精神气候三方面入手,以《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对曹禺戏剧女性观的成因及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剖析,试图对曹禺作品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与其女性观之间的联系做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曹禺的《北京人》均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扼杀青年人自由与恋爱的封建家族文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北京人》中的愫方生活境况趋同但命运结果迥异,她们同途殊归的人生历程与作者立场、时代背景、社会变迁等因素均有关系.与林黛玉相比,愫方不再是读者心目中惯有的隐忍、委屈、窝囊的人物形象代表,她身上寄寓着作者曹禺对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思考和希望.  相似文献   

11.
曹禺<原野)对人物灵魂的扭曲挣扎、心灵的自我拷问的关注,主要体现于悲剧主人公仇虎的人格冲突与内心冲突之中.仇虎的活动空间(环境)笼罩着主观的神秘而粗犷的原始的气氛.在社会、他人、自然对个体生命的重重包围中,仇虎真走不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也逃不出整个社会的黑暗统治.社会现实的非理性与人性的向善二者的冲突,造成了仇虎灵魂深处的人格冲突一方面,他必须手刃仇人之子;另一方面,他双手沾满的是无罪者的鲜血.仇虎是一个良心未泯、其人性却又在扭曲中强劲发展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存在于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在曹禺的剧作里,处处都流露着"生命"这一主题。他抱着一颗爱国之心,抒发对"人吃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和残酷畸形的旧社会制度的愤懑。他成功的塑造了陈白露、方达生、金八、繁漪、周朴园、鲁大海、仇虎等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他们"鬼"似的生活来影射当时社会的腐朽和肮脏不堪。他结合人物的命运向当时的统治阶级宣告:这样的社会即将崩塌,新的生命已经开始降临。曹禺通过作品发泄心中的情感,通过作品向世人呐喊:太阳可以驱走一切黑暗!  相似文献   

13.
曹禺创作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它技巧丰富,内涵深邃,一直深受人们喜爱。《雷雨》是一幕人生悲剧,曹禺先生以特殊的方式,以起伏跌宕的情节、精炼的语言、极富内涵的潜台词,深深地打动着观众。本文试对蘩漪这一重要人物形象特征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曹禺创作的戏剧作品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很难找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他们几乎都是懦弱无能、内心忧郁、不能自救、充满矛盾和痛苦的悲剧人物,《雷雨》中的周萍就是这样一个"懦弱型"的男子形象。  相似文献   

15.
试论《雷雨》中四凤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 ,它塑造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 ,四凤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引入四个男人的视角来重新梳理四凤形象并探究其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学“本文存在”的丰富性,使其解读结果往往屡次出现新的认识与评价。读曹禺戏剧,你就会深深感受到由这种丰富性带来的悲剧内容,其中又以女性悲剧尤为引人注目。在曹禺的四大名戏《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共性,那就是剧中四位女主人公没有一个完美合理的爱情存在,相反却绵延着一种畸形的爱情模式: 繁漪—周萍:乱伦的爱; 陈白露—潘月亭:商品的爱; 花金子—仇虎:通奸的爱; 愫方—曾文清:柏拉图之爱。 男女情爱,作为一种异常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社会活动必然显示着时代的色彩,同时  相似文献   

17.
郭怀玉 《中文自学指导》2010,(6):109-113,26
曹禺生前对《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有过多个解释,但避谈其创作时参照最多的原型——周馥家族的周馥、周学熙和周学辉等人。黄佐临、田本相等认为,曹禺塑造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实际主要是以周氏三人为蓝本的,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曹禺不愿意承认。本文通过对周氏三人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进行考证发现,综合他们三人的某些真实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与剧作中的周朴园基本吻合,有的甚至惊人地相似;曹禺所公开提供的任何一个原型均与之无法相比。  相似文献   

18.
《雷雨》的深层内涵与曹禺对人类命运的恐惧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作品的人物形象上分析,还是从作家自身经历在作品中的投射来看来,曹禺剧作《雷雨》的深层内涵都不主要是对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恶势力罪恶的揭露。对那时劳动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时的反抗和斗争的展示,而是对冥冥中控制人类命运的那只巨手的感悟和恐惧,凸现出了曹禺别有的对人类命运的恐惧情结。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之一,曹禺在《雷雨》中对语言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他的语言实力。《雷雨》中的语言简短但不贫乏,通俗易懂但不浅露,凝练含蓄,意蕴深厚,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不仅是由于他使用了符合人物特点的独特词汇、独特语句,还有独特的语调节奏,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人物性格发掘和创造方面给演员无限想象的空间,也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素材,推动了戏剧冲突的发展,激起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揣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20.
曹禺的《原野》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在人物形象、意象、人物关系诸方面的相似,为两文可比性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但两剧在主题、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悲剧原因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相似性既说明了《原野》对《大雷雨》的模仿或是后者对前者直接影响的存在,同时也为中外文化共通性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