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百尺竿头须进步中国版协装帧艺术委员会卫水山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轰动了京城.牵动了全国出版人的心。这一喜人效应求自十年来我国装帧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也是广大读者对装帧艺术家劳动成果认可的掌声。这次全国图书装帧设计佳作汇集中国美术馆,吸引了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10月中旬在北京举行,展览汇集了全国各地精心制作、严格遴选的1200件装帧作品。场面蔚为壮观,气势不凡,反映了当今书籍装帧艺术的最高水平。五六十年代我国书籍插图在国际上的辉煌灿烂令人追忆。但是、我国的图书装帧艺术特别是图书插图艺术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在正处于我国文学图书插图艺术出版的低谷时期。为重振、提倡这门艺术,以响应许多老艺术家的呼吁和广大读者的期待,我们特组以下文章。10月间日至17日,在中国美术馆,由新闻版署主管,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  相似文献   

3.
图书评论应当重视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评价杨小民图书是精神和物质、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体。图书的形式因素即为书籍的装帧设计艺术(以下简称“书装艺术”),它的内容应当包括:封面、封底、书脊、环衬、扉页、字体、字号、插图、版式、护封等。书装艺术作为图书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第五届书籍装帧艺术展中,有一个陈列专柜的作品引起了专家和读者的极大关注和好评。专柜中展示的是一批装帧设计的“另类”作品,它们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工艺学院的在校学生创作的探索性作品。所谓探索,系指这批图书的装帧设计有别于现时出版界具有的普遍的平面意义上的设计模式、风格,而是全方位地诠释、表现图书特质的设计。设计者以独到的见解,采取大胆的形式,新奇的表现手法,使书装作品的风格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涉及到工艺流程的多方领域。设计者对印刷工艺流程、制作工艺流程以…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以1979年为转机,目前正处于长足发展的进程中。章桂征的探求和奉献,无疑是引人注目的。1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从3000多种装帧设计及插图创作中评选出129件获奖作品,其中章桂征为《祭红》、《翼王伞》、《鄂华中短篇小说选》设计的封面,一举夺得一、二、三等奖。这次评奖是对1979年第二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以来成果的总结。章桂征正是从第二届展览崭露头角而开始他的探索的,他在装帧设计上的发展轨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装帧工作者为创造现代中国风格的书籍装帧艺术,做出了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去年秋冬时 ,书籍装帧设计家张慈中告诉我 ,他正在忙着编辑自己的书籍装帧作品集子 ,这本书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听了十分高兴 ,心里想 ,他早应该出版自己的书籍装帧设计集了。我的藏书中就有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的几位装帧设计家的作品集。我以为一个人爱书 ,也会爱书的装帧设计 ,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而且欣赏书籍的装帧 ,是一种文化享受和艺术熏陶。书籍装帧的艺术性与书籍内容的完美结合 ,可以唤起一种感情和力量 ,引发出更为深层的联想。欣赏书装艺术 ,似乎并不同于欣赏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而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很难用恰…  相似文献   

7.
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装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作品就是推向图书市场的图书装帧设计。读是书装艺术审美的主体。每一位读的审美过程无疑都带有主观性,但他们在实现审美判断时又必然要运用客观标准。笔在《书装艺术审美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载《中国编辑研究》2000年年刊)一中曾提出,书装艺术审美的客观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作为艺术作品审美共性的技术性标准、民族性和时代性标准以及成熟艺术风格标准。一般来说,审美主体总是运用这几个客观存在的审美标准来对一件书装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这段论述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标准的多重性问题。正确认识这种审美的多重性标准,正确认识多重性标准与书装艺术发展及书装设计人员创作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书籍装帧艺术水平,促进书装艺术发展,繁荣出版事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看到第四届特别是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感觉有中国风格和时代特征的书籍装帧艺术正在逐步形成。装帧设计观念的更新,特别对设计意识的进一步认识,都对书籍装帧设计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繁荣,加强经验交流和学术讨论,举办书装展览,提高我国装帧艺术水平,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决定邀请在京部分装帧工作者筹建“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并已于去年11月10日成立了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筹备小组。筹备小组由王卓倩、李志国、张守义、张慈中、丘陵、吴寿松、郭振华、秦耘生、曹辛之、潘德润等10人组成。筹备组第一次会议由中国出版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回归     
出版家和艺术评论家都注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书籍装帧作品在设计风格上正在向传统回归。当前,传统文化精神在装帧设计中的回归,不仅表现在装帧设计上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是升华为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这种融入到书籍装帧中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注入。设计家为90年代中国现代的书籍装帧注入民族之魂,成为第五届书籍装帧艺术展引人注目的重要特色之一,而显现在当代中国装帧艺术中的民族精神,似乎成为了这次展览最打动参观者心灵的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图书的装帧质量自1979年3月在北京举办“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以来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拟从图书的管理使用角度,谈谈图书的装订与书脊的装帧问题,以期与行家们商榷。  相似文献   

12.
从1959年4月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会,到1999年将要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已整整40年。40年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特别是50年代中国装帧艺术曾有过骄人的“战绩”。当时中国作品在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曾获金奖10枚、银奖9枚、铜奖5枚,为中国装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但随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60年代、70年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走入沉寂低谷时期。  相似文献   

13.
读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出版的《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一书,我立刻给这部书的作者,我的老朋友邓中和打电话,祝贺他的装帧论著问世。我认为这是一部总结了丰富的装帧设计经验,又进行理论概括,颇多创见,有指导实用价值的好书。书的整体设计精美,图书资料丰富,让人赏心悦目,体味到书籍装帧艺术的独特魅力。这部书对当前书籍装帧中应当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对推动中国装帧艺术的发展发表了一家之言。我感到,不仅装帧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参考》2006,(8S):39-39
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中国统计出版社共同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书籍装帧艺术的年鉴《中国装帧艺术年鉴-2005(历史卷)》,经过数年的策划编辑已于2005年11月出版发行。《年鉴》图文并茂,全面记录了新中国装帧艺术的发展历程、装帧艺术工作大事和各地的装帧工作;汇集了著名的老装帧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和历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的获奖作品、全国美术作品获奖书籍装帧插图作品、历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获奖论文与研究成果获奖名单以及专家学术观点;选编了书籍装帧的法规、标准;  相似文献   

15.
1986年是书籍艺术兴起的一年。这一年的“中国书展”、“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文学插图艺术展”,西南西北、东北、中南地区分别举行的装帧艺术讨论会和观摩会,建国以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文学插图艺术讨论会”,使人们欣喜地感到,书籍艺术的新潮来了。国家要建设,人们要知识,专家学者要著述,群众要书读,书刊必装帧,书  相似文献   

16.
9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中央区)的同时,也举办了第一届北京书籍装帧艺术展览。首都各界专家对展览给以充分的肯定,认为整体艺术品位较高,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现代感,体现了首都的大气、北方的气派。实际未必真如评价那样高,但确实言中了北京书籍装帧艺术所努力追寻的目标。 市出版系统各级领导一向注意把握装帧设计的艺术方向。市版协装帧艺术委员会不断通过学术研讨与交流,沟通各社美编认识并取得共识。明确北京书籍装帧艺术应立足于北京的雄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上,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张卫设计的《梅志童话诗集》、《严文井童话》两书的封面获得好评,后者并荣获二等奖。以后,他又陆续设计了《钓猴》、《友谊与爱情》和《诱惑》等书的封面。从它们色彩的同一性和装饰风格可以想见他在书装设计上有着系列总构思。在当前书籍艺术多致力于追求一本书的整体装帧完美的情况下,这种尝试是有意义的。魔术式乐奏在美术作品中,色彩是极其重要的,它往往先声夺人,读者在尚未知道画中内容  相似文献   

18.
书籍装帧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作品就是推向图书市场的图书装帧设计,而读者是书籍装帧艺术审美主体.每一位读者的审美角度都带有主观性,但他们在实现审美判断时又有共性的客观标准.书籍装帧艺术审美的客观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整体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一般来说读者总是运用这几个客观的审美标准来对一件书籍装帧作品进行审美判断,由此要求设计者一方面要使封面的设计尽可能概括和反映图书内容的主题:另一方面,要根据图书属性和内容,全面分析读者的审美情趣,了解他们的审美趋向,以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来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欢迎.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后,鲁迅是第一个提倡图书装帧并且在自己书籍中付诸实践的作家。本文从鲁迅先生的书籍装帧艺术的风格理念、视觉要素、时代背景以及对图书装帧设计思想所作出的贡献等方面作了剖析,站在历史背景下客观地分析鲁迅的图书装帧设计理念风格以及对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书籍的装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自然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于其对图书整体质量的重要影响和图书销售的重要怍用,因而无论是作、出版社还是书籍装帧的设计,对此都十分重视他们都希望图书装帧能够得到读的喜爱和欣赏。但是,这种愿望的实现有赖于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书装艺术作为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自然美。自然美一般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其美的特质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而被人们所发现、所认识。作为艺术美的载体的艺术作品.则是通过创作的主观活动即艺术实践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