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拉斯热”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又掀波澜,被出版界看好,各类相关书籍大量出版。年轻一代的女作家更是高喊着杜拉斯的名字冲上文坛。本文试图对红红火火的“杜拉斯热”这一现象进行概要性的描述,并且从中国文化现状,如先锋小说的兴起、女性文学热等等这一角度来阐明“杜拉斯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更好地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  相似文献   

2.
科学建设“校园文化”的几点设想金诚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政治经济的“晴雨表”。8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文化热”,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再反思,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次“价值转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亚文...  相似文献   

3.
<正>在前几年的“文化热”中,出现过两种主张,一种是反传统主义,一种是传统主义。表面上看,它们正相对立,前者反传统文化,后者则主张复兴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实质上,这两种主张都无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进程,无视现在中国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鼓吹用西方或东亚资本主义文化来否定和取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出发深入解读两者的“彼此契合性”,这对理解两者“互相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主体性也是必需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高度契合性”,作为逻辑前提,两者才有可能进入相互“结合”的逻辑进程,没有“彼此契合”,就没有“互相结合”,两者结合的结果必然地生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前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无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壤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了。它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这本身显现出了它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前几年,随着“文化热”的兴起,有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极为流行,即所谓“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五四时期中国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共通之处,是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仅仅理解为“封建主义文化”,结果把马克思主义同封建专制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陈占安,赵为民,潘成鑫,张晓娟在历史的车轮轰鸣着即将进人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却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在北京大学和许多高等院校里出现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热”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当代...  相似文献   

7.
“三教合流”是鲁迅对中国鬼神文化的本质特性及盛行根源的深刻总结;“三教合流”源于“诸教同源”,其源在“巫”,这是中国鬼神文化信仰的根柢。“三教合流”与国民劣根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泛神信仰为特征的“巫”文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鲁迅通过这一批判,全面、深入而彻底地清理了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鬼神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本清源铺平了道路,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回归正道,重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遗产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8.
从《狼图腾》的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的“《狼图腾》热”这一现象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狼”作为文化原型的钩沉。“狼”文化原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流变脉络的明辨以及现代以来“狼”原型文化意义的复归三个阶段的探讨,论证了《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坛所产生轰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其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要意蕴体现为“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都要批判地继承,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有所变化、发展。 1.批判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方针,以后又提出了“古为今用”的方针,就是说要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恰是周作人说不尽的童年里的“大气候”。做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地,却在故乡的“小气候”里享有短暂的“金色的童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使这一代(最后一代)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与腐朽,又最后一次直接领悟着传统文化的内在扭力。“夕阳”的最后一瞥,仍然是捺人情思的。从台门走向十字街头,使他成为绅士阶级的浪子,台问之内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叫四世之美”,却又处处散发着死尸的气息,科举、鸦片、养妾、缠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钱酷、非人性的部分。虽然这只是周作人童年的记…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3.
储晖 《教育》2009,(10):26-27
在国学教育中,有关“饮茶礼”、“淑女堂”的开办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赞成者认为这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孩子应该从小了解学习古代文化礼仪,如今的现代女性身上缺失的古典文化已经太多,应该加强淑女修养。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复古的做法,不利于现代人精神的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提倡那些繁文缛节,这样的学习足一种倒退。更有人直言不讳地说这不过是又一次利用“因学”来炒作,纯粹是作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借助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读经热”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升温。所谓的“经典”到底是民族文化的根还是精华与糟粕错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舍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在政治领域始终倡导“德治”,“法治”只是其辅政的手段。这一文化资源与西方“法治”传统构成对立的文化价值系统。总结对比中西“德治”与“法治”的根源及其现代意义,是本文之主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以德治国”的实质,阐明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基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的当代价值及在实施这一方略过程中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4):110-112
文章立足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律己修身”、“仁爱孝悌”、“尚群为公”、“崇尚节俭”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大有裨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身作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为仁由己”等则是我们搞好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格: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这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风韵的视角,可对人格问题做一全新解读:一方面,“以心为本”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本质;另一方面,“儒道互补”则极好地展示出中国传统审美心理学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