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超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超出、越过。本文所言超越,包含了在不同情境、不同条件下的升华提升和创新三种含义。所谓升华,是指将文本用于教学情境,通过与学生互动,充分彰显教科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要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笔者挖掘教科书的内涵,对"有理数的大小"内容进行了处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5.
关于“组合同化”的几点思考——与张博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对《组合同化 :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一文中引用的若干例证提出商榷。在此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组合同化的范围 ,组合同化与词义引申、聚合同化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同化教科书,表现在认知、智慧层面,教师要把握教科书的内蕴;表现在人格、心灵层面,教师要认同教科书所承我、充盈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品德教师,一定要下功夫修炼,既要提升解读教科书的功力,又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同化教科书,表现在认知、智慧层面.教师要把握教科书的内蕴;表现在人格、心灵层面,教师要认同教科书所承载、充盈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品德教师.一定要下功夫修炼.既要提升解读教科书的功力,又要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变化中的“教科书观念”——“教科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教育展望》2006,(11)
本文着重考察教科书的缘起,教科书编辑中教材选择与组织的原则、教科书行政的不同选择、教科书的局限性。着重说明的是历史上教科书随"教材"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如今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也将随着"教材"观念进一步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9.
10.
语文教材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站在不同立足点的专家学者、教师甚至是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看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年第一期高中版在“教材研究”板块中转载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研究“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的文章,其一为徐林祥的《从“文选”到“单元”再到“专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新探索》,从宏观角度肯定了“苏教版”编排中的一些创新性探索:其二为孟凡军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偏失》,则从微观角度对“苏教版”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很难评价两者孰是孰非,但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关于语文教科书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侧重于教科书的质量问题,而教科书的选用则涉及到人为的运作问题,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要建立和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需要在分析国内外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基础上,围绕教科书选用权配置、选用组织机构设置、选用程序设计、选用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教科书是呈现美学要素的载体,是落实美育目标的媒介,深入发掘教科书美学要素和美育功能,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研究体系,为教师利用教科书进行美育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学生审美发展的目标。建构教科书美学需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梳理,以明确其研究范式。同时,作为教科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有必要明晰二者在教科书美学中的基本样貌、地位以及联结着两大板块的内在机制,以此明确教科书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侧重于教科书的质量问题,而教科书的选用则涉及到人为的运作问题,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要建立和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教科书选用制度,需要在分析国内外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基础上,围绕教科书选用权配置、选用组织机构设置、选用程序设计、选用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
对于旨在真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来说,如何改变和处理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僵化的、单向的"跟随"关系,从而回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亟需解决的重要挑战。本文依据教师对教科书的满意度和使用教科书的忠诚度来界定教师与教科书的基本互动关系,并据此对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1 279名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三地数学教师与教科书之间呈现了三种典型的互动形态:内地教师即使发现教科书的内容不符课堂需求,也高度依赖教科书进行教学;香港教师认为教科书内容若不符课堂教学需求,就应该对其进行取舍、补充和调适;而台湾教师则认为,无需对教科书进行过多的加工处理,因为教科书的内容质素已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具有价值倾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学内容不仅应当全面丰富,而且要求保证其在导向上的正确性和政治上的稳妥性.据此,文章提出课程教科书的选择应以优质、权威、使用方便为原则,教师对教科书的把握要做到知纲熟目、条顺理透,对教科书的处理应变通而不"离谱"、尊重但不拘泥. 相似文献
1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9-74
中国漫长的教育历史里,谁都无法轻视小小的课本。教科书的每一次"出格"都会立即引来高度的社会关注甚至焦虑。即便离各种高厉害考试很远的、相对边缘化的乡土教科书,一旦它跨界乡土,触及敏感问题,就可能会惹出不小的麻烦。黄晦闻编著的《广东乡土教科书》即为一例,它不但掀起了一场关联一大族群的身份认同的风波,甚至还因它出了人命,最终逃不脱被禁止的命运。该教科书事件表明,薄薄的乡土教科书竟然有足够的力度穿透乡土社会沉寂的外壳,激荡起乡村民众炽热的民族情感,建设有厚重底蕴的乡土教科书对于修补已破坏殆尽的乡土社会具有难以替代的价值。该教科书事件的发生,或因为无知(不了解教科书这一文本的独特性),或因为轻视(以为学术自由、文责自负,怎么写都不会有什么关系),或因为权力(包括学术的霸权),警醒我们教科书文本的编撰必须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需要指出的是,“用教材教”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施教,而是为更好地使用教材,达到用活教材之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在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幼儿园早期阅读教育仍然受到“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并产生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重教材的本意,轻幼儿自身的想法;二是重教师教的过程和结果,轻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与学生共用同一种教科书,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早就习以为常了,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在美国,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关于教科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赞成的观点主要是:出于下层社会家庭的学生缺乏报纸、杂志、书籍等读物,教科书几乎是其惟一的读物;教科书的知识比较准确,为权威的信息源;教科书循序陈述词汇和学习序列,为其它参考书所不及;教科书是初做教师或 相似文献
20.
梅松竹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1):25-27
教科书的内在质量主要是指文本质量,影响文本质量的因素有内容选择、结构组织和印刷制作。通过分析教科书内容选择的主体、客体、标准和价值,阐释内容组织的指标和方式,描述教科书印刷制作的质量标准,思考我国教科书内在质量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业界对教科书内在质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