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雄 《武当》2012,(4):27-29
杨式太极拳泰斗杨澄甫先生曰:"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尽,余者未事耳!"杨式太极名家郑曼青先生说:"第一就是太极拳讲‘松’。我老师澄甫先生不多讲话,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我甚至连耳朵都灌满了。他还讲了一句话,更是奇怪,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我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现在想起来,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杨式太极技击名家杨少侯先生说:"不是把对方打出去的,而是把对方松出去的。"杨式太极名家李雅轩先生说:"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尽,还有拘滞之力牵制。"  相似文献   

2.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3.
探讨<周易>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追溯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方法形成的哲学基础,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太极生两仪的宇宙生成论为气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以及太极拳地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物物有一太极"的宇宙本体论是太极拳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为太极拳提供了构建方式;"天人合一"思想为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提供了范型.此外,太极拳还蕴涵着<周易>"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标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4.
《武当》2015,(3):69
活动时间:2015年2月1日至9月1日主办:世界太极拳网《武当》杂志《武魂》杂志微信平台:"世界太极拳网"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号:sjtjqw)新浪微博:世界太极拳网武当杂志公众微信平台(微信号:wudangzazhi)活动介绍: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伟大成果,太极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精华,太极拳人物是太极拳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宝贵财富。太极辈有才人出,领一代风骚,传世代香火。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介杰出太极人物,传播科学太极健康理念,突出时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6.
赵堡太极拳简介赵堡太极拳由蒋发传达室入古镇赵堡,经过逐渐形成了赵堡镇自已的太极拳风格。赵堡太极拳具有中架动作难度适中,初学者明年于掌握;运用则适于以健身、养生为止的老年人、病人习。赵堡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海州赵堡太极拳历来不外传,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流传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在温县,有"陈式太极不出族,赵堡太极不出村"之说。陈式太极拳自从被杨禄样带出小小的陈家沟之后,而今已传遍中国,走向世界,还繁衍出杨式、吴式等流派。而赵堡太极拳与之相比.却不相当封闭。泛传播赵堡太极拳。今年54岁的赵堡太极大师王…  相似文献   

7.
朱江  刘甲林 《武当》2012,(9):48-49
【核心提示】"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当然指的是"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究竟诞生在哪里呢?是哪座山峰,岩庙?又是哪座宫观,哪座洞府?通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昨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研究馆员李征康揭秘认为,武当太极拳就诞生在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杉沟太极洞、太极观。  相似文献   

8.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0.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11.
卢信友 《武当》2015,(2):18-21
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大名拳,同属太极拳六大派。因历史的原因,赵堡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起步较晚,科学化、规范化推广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太极门派。截止目前,赵堡太极拳还缺乏一套标准的初级套路,这非常不利于赵堡太极拳评段、竞赛等推广活动的开展。鉴于此,浙江台州的卢信友老师在师父王海洲及各位同门师兄的支持下,依据赵堡太极练法旨要,结合竞赛要求,创编了"赵堡太极拳初级套路(讨论稿)",以期抛砖引玉,诚邀更多赵堡太极名家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搞好修订,最终形成赵堡太极拳初、中、高级标准架,以利于赵堡太极拳更好的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笔者学校在七、八年级推行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在集体合练时,学生做的效果正如一位班主任所说:学生不是在打太极拳而是在做太极操,没有太极味。看似一句玩笑话,却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在演练太极拳时没有太极韵味,普  相似文献   

13.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14.
法国当地时间2018年1月24日晚上7点30分,康伟老师在法国诺曼底勒阿弗尔大学结束了第一次太极文化交流活动,当地勒福莱太极拳俱乐部总教练勒福莱先生兴奋地说:“你讲的太极我听懂了,以前我只知道要慢练,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练,明天我还来,向你学习推手。”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龚建新:我们已经讲解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无极图和太极图的含义,明白了无极、太极、无极态、太极态、无极桩、太极桩等概念。我们继续往下看,书中的第二页还是图,这是河图。河图很神秘,从古到今解读"河图"的人很多。陈鑫把"河图"放入书中,他要讲述什么?河图和我们练太极拳有关系吗?(图1)康伟:当然是有关系的,只是我们现代人已经很难看懂"河图"表述的意义,也就很难理解"河图"与太极、与太极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8.
战争,贵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然而太极拳的精髓,也充分体现知己知彼的功夫。以柔克刚是人们对于太极的最初印象,欲拒还迎、有虚有实、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太极拳的妙手;以静制动,一招一式之间,樯橹灰飞烟灭,方能凸显大师风范。北京体育大学有一位柴云龙就是这样一位"太极之人"。  相似文献   

19.
太极观     
张华鹏 《武当》2011,(4):37
南宋末期,武当山五龙宫在官山创建太极观为庙产下院。太极观石窟内的青年坐像,头顶为髻,身背宝剑,当地人称谓"太极爷"或"张三爷",这儿的人,历史以来都会太极拳,至今仍有83岁的陈明庆老人是太极拳的传人。  相似文献   

20.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