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宝银 《武当》2012,(9):21-22
太极拳"五字诀",是指"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也,乃武式太极拳宗师李亦畲先生所著。现根据本人多年练拳之心得,谈一些对"五字诀"的练用体悟。心静心静,就是心里宁静,心思专一,专心致志。太极拳推手练功,首先要求心静。只有心静,才能专心一意地体察对方动静、虚实变化。推手练功务必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不可自我伸缩。如果心不静,意不专,主动妄动,则会自我被动。推手只有心静,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2.
车星辰 《武当》2007,(5):37-38
推手,是各派太极拳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练功方法,也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一个显著标志。当然,形意拳和八卦掌及大成拳(意拳)中也有推手,但推手在形意、八卦中的地位远没有在太极、  相似文献   

3.
李正 《武当》2014,(8):23-24
俗话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它强调了练功的重要性,但练套路和推手本身也是练功。不过,在太极拳修炼的整个体系里还有专门的功法训练。其中的“静功”、“桩功”和“行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王忠海 《武当》2013,(7):25-26
形意拳打人凶猛强悍,举手投足之间劲力十足。这种刚猛的整体劲力,是通过初阶段五行拳单操训练,中阶段深化站桩及最后双人接手强化较力训练而获得的。形意拳的双人接手功法中,既有单纯锤炼劲力的双手练功方法,也有灵活多变的类似太极拳"散推手"的较力练功方法。其中,后者不但能通过双人较力来提升练功者的整体劲力,还能使习练者获得近战应敌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6.
吴念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0):117-118,12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咨询等方法,从何谓太极拳之"主宰于腰",腰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如何练腰等四方面对太极拳"主宰于腰"这一拳理进行了分析及论述。本文不仅从健身角度论述了太极拳"主宰于腰"的作用及价值,而且从推手技击方面阐述了"主宰于腰"在推手技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旨在进一步增进太极拳练习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为提高太极拳练习者演练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要体用结合。拳架是锻炼体形和大脑中枢神经的一种功夫,而推手则是运用阴阳哲理拳法而达到知己知彼的对抗功夫。如果练太极拳不练推手,就会不懂得"听劲",推手是太极拳的应用。相反只练推手不练套路拳架,则缺少技巧和方法。因此二者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若要上升到太极拳的应用境界,必须"心意着功夫"。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9.
傅志强 《精武》2008,(4):53-53
学习太极拳推手首先应当戒除求胜怕输的这一心理障碍,否则将是南辕北辙,枉费数年,甚至数十年纯功。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后,在明师指点下,循序渐进,刻苦练功,虚心求教方能稳步取得可喜的进步和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太极拳推手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太极拳名家,共同研究、创编了《太极拳推手对练套路》,并与北京武术院联合摄制成教学录像片。 这个推手对练套路是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理论根据,在传统太极拳推手法的基础上,综合各家之长创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被世人所认同,而体现其技击项目的推手是让人体验太极的魅力所在。推手是展示太极拳攻防技击的重要演示项目,如何在推手中战胜对手处于优势,本文通过一些实战现例和"中正"的作用对"中正"在太极推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郭岩 《中华武术》2000,(2):36-37
拙作《太极拳推手杂谈》一文,已引起诸多司行议论探讨。本人当初写此文的动机,是总结我以往练习太极拳和推手之经验,反思太极拳技击功能与推手的关系,借助有关资料来弄清楚推手的来龙去脉,澄清推手的具体内涵,为推手的发明权提供一个佐证,以避免太极拳界因源流问题而长争久论。我尤其愿此观点引起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太极推手原是太极门派的一种练功方法,是太极门的比武较技形式。由于太极拳凝结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存在着对人类社会健康有益的价值,因此,让竞技推手走向现代体育竞技的行列,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利益,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开展太极推手竞赛活动,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社会贡献。 如何让这种民间的比武较技形式与现代体育竞技方式结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要妥当地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14.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是千百年来武术界告诫练武者如何提高武技的一句至理名言。有许多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太重视和理解这句话,认为:"太极拳走架缓慢柔和,只能健身,不能练功"。其实这是对太极拳不太了解。太极拳虽然动作缓慢,肢体运动柔软,它却能够通过身体柔软的旋转运动形式,接触对方的力点,让对方的力量改变方向,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  相似文献   

15.
一、概要 在太极拳推手、交手对抗中,柔,就是防守,在保持适当的紧张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练太极拳时,肌肉群应做到有控制地收缩,故在习武练功谚语中有“凡拳以柔为贵”的说法。这正如陈鑫所说:”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干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手柔,故以柔名之耳等。”  相似文献   

16.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近日,应两位老朋友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活动,令我深深感动的是:尽管二位仁兄已到古稀之年,仍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其一,中国武术七段刘庆洲老师过古稀之年成立了"北京庆洲太极拳推手研究会"。据北京市武协副主席介绍,上世纪80年代,北京已有一家推手健身研究会,但还没有以研究推手技击为主的社团组织,这次"庆洲太极拳推手研究会"的成立填补了北京市推手技击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李统乾 《精武》2007,(12):55-55
"推不如摸",这是一句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折射出了作者对太极拳的心态和背景,一句单刀直入的话大大丰满了太极拳推手的形象。遥想作者在与人推手时的英姿也一定是潇洒自如,本刊竭诚希望他能将太极拳方面的"拿手好戏"写出来奉献给读者,毕竟有效的经验,读者都愿意信受奉行。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继承和进一步弘扬发展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作为祛病、强体和防身自卫的方法在民间广泛流传,但大多数练习者对太极拳推手的“技巧”不太了解。文章对太极拳中“四正推手”的技术进行分析,使练习者熟悉并掌握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1993年9月25至28日在杭州举行了第二届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会。大会进行了推手交流比赛。值得庆贺的是进行了女子推手比赛;山东队囊括历届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冠军的局面,被更刚、更强、更有力气、更年轻的河南队打破;河南队使用了钩脚、绕膝、跪腿、下绊子的技术(显然这是犯规动作);许多队采用了形意拳的训练方法;武汉队则使用“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技术,居然能与最强的河南队相抗衡,出现了太极拳推手的一线曙光。 但在开展太极拳推手比赛的认识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