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性的求证——评《法国作家与中国》袁筱一一我应该算是比较文学的“槛外人”,虽然翻译总是不自觉地牵进比较——译作与原作之间、译作者与原作者之间、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之间,低一点是“忠实”,平等一点是“融合”,高一点是“竞争”——毕竟不是拿它作唯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雷威安Andr啨L啨vy教授系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他 1 92 4年生于天津 ,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培育了他的“中国情结”。青年时代回法国接受西方正规教育 ,巴黎大学毕业后 ,曾先后在越南、锡兰、日本、印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任教或研究 ,达二十年之久。他从亚洲回到法国后 ,继续从事亚洲文化和汉学研究 ,曾先后担任过波尔多大学中文系和巴黎第七大学东亚语系主任 ,其著译甚丰 ,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 ,为西…  相似文献   

3.
就笔者在法国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来看,当代法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认知基本上停留在他们对中国某些特定的文化器物(艺术藏品)与实践(气功、中医、风水等)的喜爱上。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文化大多围绕着所谓的“传统”而呈现,这是一种典型的片面化和简约化的做法,逐渐地将中国文化置入一个狭窄的范畴,使之成为他们认知中国的文化底版。  相似文献   

4.
在中法文化年里,法国神灯剧社的皮影魔术剧《龙山》曾作为重点节目之一.受到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今年初春,经陕西省延安市委外宣办牵线搭桥,法国神灯剧社不远万里来到延安交流演出,延安的风土、人情以及生生不灭的红色魅力,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影响。近日,法国神灯剧社致信《对外大传播》主编申宏磊.向这本他们熟悉的中国传播界的专业刊物讲述了他们在中国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毛峰 《对外大传播》2007,(10):29-31
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世界巨变之一。早在19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年,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就在他的历史哲学名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预言:“未来的强国,首先是中国。它凭借其原料、人口、才能、文化遗产和地理位置,也许在不太遥远的将来,成为政治事件的中心。”而与之双峰并峙的英国历史哲学大师阿诺德·汤因比,则在20世纪70年代一再预言中国的崛起:“最近500年,全世界在政治以外的各个领域,都按西方的意图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6.
水城威尼斯     
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最重要的海港和旅游城市。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水上城市,其魅力赢得了“亚得里亚海上的珍珠”、“亚得里亚海的女王”的美名,德国大作家歌德称之为“奇异的岛城”,英国诗人拜伦将它比之为“地上的乐园,意大利的歌舞场”。这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及其港湾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意大利人也郁非常喜欢他们的这座水城,而且他们常会对到意大利的外国游客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能算来过意大利。”  相似文献   

7.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西方新一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2009年出版《中国的威胁?》一书,因对“中国威胁论”大胆地说“NO”在欧美政坛引起震撼。其夫人许丽凤(Nicole VAIRON-KHAO)从事跨文化咨询工作。2010年11月8日记者节当天,记者与来访的魏柳南夫妇进行了一次对谈。中国驻圣旦尼(法国留尼汪)总领馆总领事张国斌担任翻译并参加了对谈。  相似文献   

8.
历时九个月的中国化年于7月2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优雅谢幕,通过“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和“多彩的中国”三大板块,向法国公众展示了中国形象。法国舆论界认为,中国化年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政治,化和经济各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日前,本刊记采访了法国《世界报》驻华首席记柏滨,请看他对开放的中国以及中法化交流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以其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神话”式经历,已成为90年代正宗的“中国”形象的权威“供应商”。他在《黄土地》、《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中描绘的原始情调,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唤起了原始中国的真实感。人们把张艺谋描绘的原始中国,就看成确实如此的原始中国。那么,张艺谋的原始中国究竟是一种真实还是一种虚构?它是“我性”的还是“他性”的?这正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 原始情调与灵韵重构 张艺谋影片总是把人们抽离现实而引领到遥远的过去、甚至仿佛原始时期,与神秘的、野蛮的、朴素的、愚昧的东西相遇,而且,还使我们领略这种原始生活中弑父英雄与传统父亲规范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寻梦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我多年向往的地方。早年读过瞿秋白于20年代初写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以及邹韬奋30年代写的《萍踪寄语》,吸引我对遥远的“赤都”充满崇敬和遐想。新中国建立以后,许多作家、记者、学人写下的访苏纪事文章,汗牛充栋,美不胜收。无数追求理想的人都赞美过它,只有罗曼·罗兰等一些冷静而又正直的大作家,曾忠实地记述了“赤都”的一些阴暗面,可惜这些当时我们无缘读到。那么如今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怎样的一个面貌呢?2005年7月,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参观游览了三天,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毕竟这是世界著名的两个…  相似文献   

11.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对《周易》在西方早期的传播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易经》本属儒家经典之一,欧阳修曾说“孔子生於周末,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古筮用也,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外交界,吴建民可谓是大名鼎鼎。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吴建民进入外交部工作以来,曾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翻译。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吴建民有幸成为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1991.年至1994年,吴建民出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发言人,随后曾担任过中国驻荷兰和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1996、1997、1998年,吴建民三次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三次领导中国代表团挫败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反华提案。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2003年7月任职期满。法国总统希拉克为表彰吴建民大使“为促进法中友好关系和法国人了解中国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亲自向他颁授“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在吴建民的外交生涯中,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直接过招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的采访,就从联合国人权会议上那场令人难忘的交锋开始。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京都议定书》只规定了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而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无具体法律约束力的指标,这样就容易引起国际舆论的误解。比如:某些西方媒体居心叵测地鼓噪中国因《京都议定书》占便宜,甚至妄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是因牺牲环境、大肆污染所取得的。片面渲染中国的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西方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一个惯用伎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李希光等学者论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以来,研究世界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了国内学术界的热点。从《马可·波罗游记》开始,以西方为主的世界就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游记、神话、民间传说的通俗文艺作品,还是学术论著、使者记载的史料等精英阶层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大众传媒时代以来的报纸、杂志、电影,都不曾将中国排除在外。法国、英国、美国的中国形象尤其值得研究,十七世纪的法国、十八世纪的英国和二十世  相似文献   

16.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英文版)是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主编,吴福辉副研究员任中文版副主编,胡志挥任英文版副主编。辞典中共收入中国现代作家小传700余条。中国现代作家是指  相似文献   

17.
<正>法兰西民族大概是欧洲人中对中国怀有最为特殊之情感和认知的民族。法国是最早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欧洲国家之一。大约十三世纪,法王圣路易就曾派出卢布鲁克(Guillaume de Rubrouck)前往拜访成吉思汗,试图与中国联手对付穆斯林。而出生于北京的景教(即基督教)教士索玛(Rabban Sauma),也被法国人认为是中国派往巴黎以求会晤法国国王菲利浦的使者。中国在当时被法国视为一  相似文献   

18.
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是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它伟大、丰富、新奇、令人叹为观止。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无疑是十九世纪欧洲本土文化。但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四方采撷,一如勤勉的“矿工”,在人类知识的宝藏中开掘过,因此,当我们步入这个缤纷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色,便也不会感到奇怪。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0.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是20世纪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五四”使许多人都有一种历史的晚生感。“五四”使我们迅速地跨入了现代,而更重要的是,一切在“五四”都已经发生过了。20世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讲述“五四”的故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也不过是“五四”这个历史本文的不断复制与改写。“回到五四”久已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的一种策略和标识。这不仅因为“五四”构成了中国现代发展的一种深远背景,而且因为“五四”原始情境的复述往往为当代思想发展所遭遇的困惑提供某种解释。 “五四”是一个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五四”常常直接意指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思想高潮。今天,“五四”新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传统,成为了我们精神与思想的重要资源与依据。“五四”时期从西方输入的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今天普遍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准衡。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