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设法”是一种解题思路或称思维方式。就是在解题时先假设几个不等的量相等,或者先假定要求的一个未知量是题里的某一已知量,或者假设几个不同的量都是同一种量;然后按照题里已知条件推算,推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相对应的已知量不符;最后加以适当调整,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2.
两步应用题是“九义”数学第五册的一个教学重点。教材中除扩展含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这种结构外,又出现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其中一个已知条件要在解题过程中用两次。每个例题后都安排了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相近的变式训练,同时将三个己知条件(例1、例2)和两个已知条件(例3、例4)的例题分三组进行教学。两步应用题的解答都涉及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材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直观地反映出例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与复习题比较,学生容易找出两种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寻求解…  相似文献   

3.
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连线分析”,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分析方法。它可分“一画”、“二连”、“三分析”三步进行。一画。在审、读应用题的过程中,将已知数量、未知数量及关键词语,用线条画出来,并弄清它们的意义。二连。用线将已知数量中有直接联系的连结起来,并要求想一想:根据这两个数量,可求出什么数量?  相似文献   

4.
有些同学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找不准除数,究其原因是没有弄懂这类应用题的问句的含义所造成的。例某村去年计划造林160公亩,实际造林200公亩。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解答这类问题时,一般要从题目的问句入手,通过分析,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把已知数据代入数量关系式中,列出解题的算式。从题目的问句“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可知是在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亩数”是“原计划”造林公亩数的百分之几。列出数量关系式:增加的公亩数÷原计划的公…  相似文献   

5.
<正>同学们,有些数学问题,叙述某一未知量,经过一系列的已知的变化,最后变成一个已知数量,而要求原来的未知数量。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还原”。从归后一个已知数出发,逐步逆推回去。原“+”现“-”,原“-”现“+”;原“×”现“÷”,原“÷”现  相似文献   

6.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能将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通过数的运算去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构造图形,或结合已知图形去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即为“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7.
假设法     
许福年 《辅导员》2010,(3):28-28
“假设”是数学思维中思考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有些应用题看起来很难求出答案,如果我们合理地进行“假设”,往往会使问题得到解决。依照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出现的矛盾,作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这种解题方法叫做“假设法”。  相似文献   

8.
“告别革命”论作为一种思潮,理应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在此我谈谈自己因此引起的几点思考:其一,“假定”原则善同于“以史鉴今”原则吗?“告别革命”论的前提是“如果”这样一个假定,那么历史研究能不能使用“假定”原则呢?历史规律是客观的,还是以人的主观臆想为转移的呢?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平时的课堂讨论中不只出现一次了。有人认为“假定”原则是符合“以史鉴会”精神的,理由是,现实之所以不美满,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历史出了问题,如果先前的历史不是这样,而是那样的话,现实也就是另一番情景;而且,“假定”即使…  相似文献   

9.
“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只编排了一道有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相互关系的例题,而其它三个类型的数量关系是在例题后的“做一做”和练习中出现的。例题分 3个小题。第 (1)题:学校买了 38个鼓,每个 3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这是一道已学过的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教材没有编出解题的算式和数量关系,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并小结数量关系。第 (2)、 (3)小题,则由教师引导,通过学生思考,小结数量关系;“总价÷数量 =单价,总价÷单价 =数量。”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王文彬、林东模两位先生对会计假设概念有一个很著名的定义:“会计假设指的是对会计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者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清理的判断和假定,有时也称为前提条件”。①这一定义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影响甚广,许多论著、教科书中对会计假设的解释均源于此。这个定义应该说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会计假设的对象是“会计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尚未确知的事物,而不是已知或者可望确知的事物。”②二、规定了会计假设是一种判断(假定和假设在汉语的词典中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用“假定”定义“假设”基本上…  相似文献   

11.
一、“数量关系连线分析法的”的步骤。数量关系连线分析法分三步:一画。在读应用题的过程中,把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关键词语用线画出来,并弄清这些数量以及关键词语的意义。二连。用线段把已知数量中有直接关系的数量连起来。并想一想根据这两个已知数量可求出什么?三分析。依次按下述问题思考: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两数量?这两个数量题目中是否直接告诉?  相似文献   

12.
思考数学题的数量关系,可将其中某一数量假定为一个不为0的常数,去进行分析和寻找解法。这种方法常称之为“假定法”。本文拟通过“假定”解题实例,来议一议运用“假定法”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问题。【例1】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要20天;由乙工程队修建,需要30天。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解】假定全部工程量为“7”,甲队每天可完成全工程的7/20,乙队每天可完成全工程的7/30。故两队合修需要的天数是 7÷(7/20+7/30)=12(天)。(答略)  相似文献   

13.
“图画”应用题是在“7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教学中首次出现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此类应用题。教材在“7的认识”里编排的“图画”应用题,不管是已知部分,还是要求的问题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图画清楚地数出其数量,因此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一目了然。而本课时教学的“图画”应用题,已知部分的数量采用数字注明,不能用数的方法得到,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后,才能确定计算的方法。显然,这是对前面“图画”应用题的发展。因此在导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把握此类“图画”应  相似文献   

14.
<正> 存在性问题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解答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先假定“存在”,然后按照题设条件去推理,若合乎“情理”,则“存在”成立;若不合乎“情理”,则“存在”不成立.下面举例说明. 例1 如图1,已知抛物线y=-x2+(m+2)x+3m+1与x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应用题题意是弄清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 ,从而更好地解题呢 ?我们除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两大基本方法外 ,还应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应用题题意的一些策略和技巧。一、把已知条件调调。某些应用题 ,已知条件的叙述不“顺”。这样的题 ,把已知条件调调 ,就容易理解题意。例 夏萍看一本故事书 ,看了两天后还余下 5 4页没有看。已知第一天看了全书页数的 38,第二天看了全书页数的 25 ,问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把题中的已知条件调调 :“夏萍看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83页第8题有逻辑性的错误。这道题是这样的:一支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8米,第二天修了42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的是这条路全长的38。这条路全长多少米?按此题的数量关系,列式为:摇(42-38)÷38=4÷38=1023(米)因为第一天就修了38米,第二天又修了42米。这条路最短也要80米,而求出的这条路全长才1023米,显然与前面叙述不符。应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38”改一下,并将“一条公路”改为一段公路,这样才能使题目符合逻辑。筻这个题目不符合逻辑@李秀云$黑龙江龙江县实验小学 …  相似文献   

17.
要正确解答“比多比少”及“倍数关系”应用题,就必须克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及见倍数就乘的思维定势。如:果园里有桃数48棵,杏树比桃树少12棵,杏数有多少棵?首先找出相比较的两种数量,并找出“比多”还是“比少”;正确找出大数和小数。最后看问题: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已知大数求小数,用减法计算;已知小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上题的关键句是:“杏数比桃树少”,即杏树少(小数),桃树多(大数),而且桃树(大数)是已知的数(48棵),否数(小数)是要求的数,求小数就用减法计算。?他探杏树桃树果园里有桃树48棵,比少…  相似文献   

18.
1.5x~2+28x-4y~2=220.[提示:错解中求出的双曲线方程为(x~2)/(16)-(y~2)/(48) =1,其离心率为2,与题中已知条件“离心率为3/2”不符,应用双曲线第二定义求解]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分数(百分数)乘除法问题实际上是把整数倍发展为分数倍,其数量关系则是由“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由“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转化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相似文献   

20.
卫福山 《中学教研》2010,(12):12-15
在不等式研究与证明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另外增加的“不妨假定”条件,这些附加的条件常常可以降低解题的难度.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实例谈谈不等式研究中几种常见的“不妨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