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成功举办第1届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后,由中国田径协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4夏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将于2004年3月27日8时,在风景如画的厦门鸣枪。这是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共同形成的中国南北两大马拉松赛事。  相似文献   

2.
继2003年3月30日成功举办第1届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之后,由中国田径协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4夏新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全国马拉松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于2004年3月27日8时,在景色宜人的厦门成功举行。来自34个国家的15015名运动员参加了本次比赛,争夺全程、半程、10公里和5公里的冠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比较法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对体育软实力和厦门国际马拉松精神进行解读,对厦门国际马拉松如何提升城市体育软实力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厦门国际马拉松精神包括"永不止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合作精神、"互助互爱"的友谊精神。提升厦门城市体育软实力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城市全民健身及体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促进厦门与台湾体育交流合作的最佳平台。  相似文献   

4.
《体育博览》2012,(2):114-119
在厦门国际马拉松的赛场上,马拉松健儿不单单考验他们的脚力,眼睛也是最劳累的器官之一。因为厦门的美让这些国内外的健将们流连忘返,即使是在比赛时对美丽的景点也要都看上几眼。  相似文献   

5.
大型体育赛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城市的发展。马拉松赛事不仅是参与人数较多、比赛路程较长的运动项目,还可以很好的介绍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并且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潜力。本文通过对厦门马拉松赛事对厦门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解读;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证,以期马拉松赛对城市的影响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其他城市成功举办马拉松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玉星 《新体育》2006,(5):37-37
飞机降落在烟雨蒙蒙的厦门机场时,我就在想,这个GDP达到1000多亿,人口达到220万的现代化城市,为什么会选择用一场马拉松比赛来做它的名片呢?曝光率更高的足球、网球或者高尔夫、赛车等高端运动似乎更有利于积累其知名度。可素有“海上花园”美称的厦门却偏偏将马拉松当成了妙手偶得的宝贝,并乐此不疲地一“玩”就是四年。四年很短,短得让运动员还来不及刷新当初周春秀创造的赛会纪录;四年又很长,长得已经让更年轻的当地人想不起来他们为什么要养马拉松这样一个“儿子”。若干年后,你可能还会在厦门马拉松秩序册上看到历届比赛前三名成绩纪…  相似文献   

7.
为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商业化运作更具有市场,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五年来商业化运作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商业化运作缺乏长期规划,赞助商的权益、回报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未能发挥厦门的地理优势和著名侨乡优势,缺乏对“亲情”马拉松市场与捐赠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兰州亚高原国际马拉松比赛条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社会调查法及逻辑推理法。结果:兰州市地理属典型亚高原特征,每年的7-9月份气象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举行马拉松比赛,国家亚高原训练基地和国家亚高原训练研究重点实验室为马拉松运动员提供训练和科研的便利,中长跑项目的群众基础、交通条件、生活条件等因素也为举行马拉松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结论:兰州市的各种条件适合举行亚高原国际马拉松比赛,且有一定的优势,马拉松比赛会对兰州市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央 《新体育》2003,(5):51-51
城市的生活是屑碎的,屑碎的生活织缀着城市的生命。 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个城市伴随同一个旋律,按照整齐的舞步跃动起来?1〉〉〉 厦门就是这样跃动起来的,在一个明媚的3月之末。 一条路,环着海。路,是城市的血管,这条路,是厦门的血管。3月30日——这个阳光照蓝了海水的日子,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998位健儿,浩浩荡荡融入这条“血管”。厦门,在这一刻热血沸腾。 让厦门跃动起来的是马拉松。 有一个统计数字,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志愿者也是数量过万,而且超过了参赛运动员的人数。 更壮观的景象出现在比赛当天…  相似文献   

10.
孙伟伟     
性别:女籍贯:辽宁省大连市生日:1985年1月13日身高:1.60米体重:45公斤项目:马拉松教练员:刘东主要成绩: 2002年北京马拉松第6名,成绩 2小时25分15秒 2003年香港渣打马拉松赛冠军, 成绩2小时38分55秒 2004年香港渣打马拉松赛亚军, 成绩2小时42分47秒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马拉松比赛第3名,成绩2小时27分35秒 2006年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冠军,成绩2小时26分32秒  相似文献   

11.
心动五环     
《新体育》2005,(5)
2005年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于2005年3月26日在风景如画的厦门鸣枪。这是继成功举办2003、2004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之后,由中国田径协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本届马拉松突出的特点是“一赛两会”。“一赛”是指国际马拉松赛,“两会”是指“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和”马拉松高峰论坛”。其中,2005年3月25日举行的马拉松高峰论坛格外引入注目。以“人文关怀、健康马拉松、城市发展”为主题,围绕全球马拉松现状、马拉松文化、马拉松与健康、马拉松赛事的专业营销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肯尼亚的运动员雷蒙德·肯考克以2小时9分49 秒的成绩摘取桂冠,埃塞俄比亚的西米勒斯·毛拉和泰克斯特·凯比德以2 小时10分51秒和2小时12分3秒的成绩分获第二三名。中国男运动员李建飞和宫科则以2小时14分58秒和2小时15分11秒的成绩获得第六七名。  相似文献   

12.
王峥 《体育世界》2014,(1):79-81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已举办20年,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马拉松比赛品牌,西安城墙是历史文明古迹,保护文物的责任制约城墙马拉松比赛的发展。借鉴国、内外马拉松比赛的成功经验,改变观念、进行改革,创建具有特色的西安城墙马拉松赛事。  相似文献   

13.
《体育博览》2013,(1):50-51
2013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将于2013年1月5日在中国厦门鸣枪开跑,厦门国际马拉松创办于2003年,由中国田径协会和厦门市政府联合主办,经过几年的发展,赛事以其较高的赛事组织水平,  相似文献   

14.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现场观察的方法,对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存在的风险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主要存在赛事形象、自然、人为灾害、比赛组织管理、赛事商业、人员和政治等风险。应对策略包括变换跑道、变更赛时、交通管制、环卫保护、安全防患、技术培训和风险转移等。  相似文献   

15.
首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暨2003年全国马拉松锦标赛于3月30日上午8时31分在风景秀丽的福建省厦门市鸣枪,埃塞俄比亚运动员海鲁·纳古西耶以2小时9分3秒获全程马拉松男子冠军,他是本次比赛惟一跑进2小时10分的运动员,除获得2万美元冠军奖金外,还获1万人民币的水平奖。苏州姑娘周春秀获得全程马拉松女子冠军。本次大赛是2003年春季国内惟一的全国性马拉松大  相似文献   

16.
一、马拉松的起源与成绩进展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了纪念有历史意义的马拉松战役和壮烈牺牲的菲力比斯,举行了从马拉松镇到雅典的长跑比赛,把这项比赛命名为马拉松。这届奥运会马拉松跑的距离约为40公里,第2届奥运会为40.26公里,第3届为40公里,第4届奥运会才把马拉松的距离正式定为42.195公里,这就是马拉松跑的名称和距离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马拉松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田径项目、奥运会的压轴大戏,极大地体现了人类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我国作为国际马拉松大家庭的一员,在1981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目前,每年从1月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到12月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国内许多城市都在举办全程或半程马拉松赛,其中不乏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赛事。马拉松运动的广泛参与性是其社会影响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由于参与人数众多,且体质与健康状况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健康隐患和运动性意外。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女子马拉松发展概况我国女子马拉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 1988年以来,女子马拉松比赛捷报频传,山东李秀霞、肖红艳在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分获冠亚军。在日本名古屋国际女子马拉松比赛中,我国江苏选手赵友风战胜世界女子马拉松名将、荷兰的贝约罗斯肯斯,一举夺冠,成绩为2小时27分56秒,另一名吉林选手谢丽华也以2小时31分43秒获得亚洲女子马拉松锦标赛的冠军。从此,我国女子马拉松开始跻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九年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比赛中,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云南长跑选手许亮以2∶21′17″的成绩夺标。今年三月十六日他代表我国参加了法国第六届埃松国际马拉松比赛,以2∶13′32″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国马拉松最好成绩。无独有偶,三月廿三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竞走,马拉松春季比赛”  相似文献   

20.
王查娜 《新体育》2007,(5):47-47
从2003年3月30日第一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开始,厦门马拉松赛成为厦门这座“海上花园”的名片。从此,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成为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开跑日。从第一届的11560名运动员报名.到2007年的24620人参赛,今天的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一个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国际化体育赛事,成为与北京马拉松南北呼应、春秋交替的国内最重头的两大马拉松赛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