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和对立,以及温和表面之下流动着的孤苦无应与恐惧无助。  相似文献   

2.
以《在细雨中呼喊》看余华90年代创作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锋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的余华,其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前后期的创作有着鲜明的变化。该小说即是余华前期创作的承续,同时更以诸如人性美、鲜活的人物、生活流、小说趣味等新生的异质标志着余华创作在90年代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小说是一个意义缺席的世界,余华无意通过自己的小说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恰恰相反,余华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虚妄的世界,正是这种虚妄,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性。《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和消解意义的文本。余华在一个意义缺席的话语资源中,不可能找到并赋予这种本能生存以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而其上世纪90年代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采用少儿视角演绎了一次"弑父"历程,消解了残暴而丑陋的父亲的意义。《在细雨中呼喊》既延续了前期先锋小说的暴力死亡主题,又通过创造具体生命形象来探索人类生存真相,是余华小说先锋试验突围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重要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心灵经验似乎总是内蕴着一种强劲的隐喻性力量,使作品不断朝向一种更具高度与广度的哲学意味,直至抵达人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6.
“文学性”的再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乃至中国文学外译的一个重要命题。利奇在《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一书中总结的英语诗歌的八种语言变异情况,为考察以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参考。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具备利奇提出的全部八种语言变异的情况,但是对小说英译本的检视显示,译者在面对原文语言变异的翻译处理整体而言重视不够,译文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7.
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展现了个体生存环境中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绝望。余华借这种生存的困境来拷问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哪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寻求亮光,在绝望里寻求希望的一种信心。  相似文献   

8.
在这部哲理小说中,昆德拉以他睿智的文字,独特深刻的见解,在小说的基础上以超脱的眼光对人生的生存境遇,尤其在极权体制下的人,作出了深刻的揭示,冷静地阐释生命之重与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9.
在萧红小说《旷野的呼喊》中,对大风描写多达30余处。"风"已经超越了本身仅指代自然现象的范畴,更多地象征日寇对东北人民的摧残;结构上,风也成为贯穿小说的一条明线,对理解本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92年以来,作为先锋小说领军人物的余华先后推出了《细雨与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中长篇小说,其写作风格令坛大跌眼镜。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认为这是作为先锋小说的余华从先锋小说中溃退的表现,也有人评论说是余华对自身写作形式及内容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1.
《狂人日记》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呐喊,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现该小说的真实性与深刻性。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礼教,痛斥旧社会,甚至达到绝望的程度,但在绝望的呼喊中,我们仍能看到“希望”在黑暗中孤独地挣扎着。那是一种迫切期待新生命、新力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余华内心深处的悲悯情怀娓娓道来,他以温情的意绪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孤独、幻灭以及困惑。不同于以往的霸权叙事结构,这部小说循着回忆性的思维,深入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进一步剖析冷漠的亲情、短暂的友情、他者认同感等对"我"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影响。由此,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揭示"我"所面临的成长困境,以及这三个方面影响下的"我"的成长路程。  相似文献   

13.
《呼喊与细雨》与《红楼梦》存在着客观上的继承关系.前对后在主题和结构两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主题的创新和发展,主要是通过“双重还原”的手法实现的。其结构也有创新和发展,小说的题目“呼喊与细雨”.则充实和表达了这种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娜拉的困惑──美国6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一瞥黄丹1易卜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所写的名剧《玩偶之家》.以娜拉的出走而告终,标志着她与丈夫为代表的男权中心社会的决裂,发出了妇女解放的呼喊。然而一百多年后,娜拉出走后的道路仍是崎岖不平的。美国当代文学,从六...  相似文献   

15.
余华通过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向我们展示出生命及苦难的永恒性话题,作品中的人物均是以软弱的姿态回避生活困境,尽量避免和生活困境正面交锋,以减轻困难带来的痛苦,最终实现了对生命信念的全新思考。本文主要通过《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四部作品,分别阐述余华小说作品生命信念的具体体现,实现对生命信念的思考,洞悉自由丧失带来的生命意义消解,给当代人们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它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7.
沈从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人,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小说有一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色。而所谓“人间烟火”气,其实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体察和热爱。本文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汪曾棋的小说略作探讨。汪曾祺小说表现了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浓厚兴趣,“人间烟火”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重要内容。汪曾祺特别擅长写风俗,风俗、风情、风物常常成了他小说的主体,而真正的故事和人物反而退到了幕后。所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风俗画作家。风俗的确占据了汪曾祺小说的大量篇幅,这可以从我们随手列举的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19.
鸟:生命的转移──论古代小说中鸟的象征意义周俐鸟与人的生命,乍一看来,似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在仔细阅读一些古代小说、尤其是早期的某些小说之后,你会发现小说中的鸟与人的生命有关,是人体生命的延续。鸟在原始民俗神话里通常是生命和繁延的象征。中国的东夷还以鸟...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批作品的相继发表,作为80年代新潮作家代表的余华逐渐开始了他的转型,他的小说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坛上。余华迎来了他创作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是他小说理论转变在创作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