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国良 《军事记者》2005,(11):22-22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体,它要求作以最精炼的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传送最新的信息。一些经验丰富的记或通讯员在把握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总是千方百计地榨出消息的“油”来。让标题或让导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尽管“香味”不同,但作品一上版,都满纸飘“香”,让人一捧起来就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2.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体,它要求作以最精练的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传送最新的信息。一些经验丰富的记或通讯员在把握了这一点的基础上,总是千方百计榨出消息的“油”来,无论从标题,还是从导语上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这些不同的香味,一上版,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3.
署名问题     
万木丹 《新闻记者》2004,(10):45-45
本刊第8期发表两位通讯员的来稿《通讯员怎么了》,产生了一定反响。本期选编了两封读者来信(另见60页),以期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最常用的一种体,它要求作以最精炼的字、最明快的语言、最快捷的速度向读传送最新的信息。当作把握了这些之后,又怎么写出味道来呢?  相似文献   

5.
庹震 《新闻与写作》2008,(12):60-60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6.
金加宝 《青年记者》2006,(21):26-26
节日存在的意义无非有二,一是提供休整放松的机会,二是让人有一个思想上的停顿,或纪念,或思考。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个暖融融的深秋,我们试图把一些关怀和思考传递给奔波在路上的同行。这是对记者故事的聆听,是与新同行的坦诚交流,是对新闻从业状况的关注,也是媒体人对专业自律、实践社会责任的思考。有喜悦,有忧虑,有痛苦,更有信心和勇气。记者节快乐!因为我们同行在新闻的路上!  相似文献   

7.
8.
应当承认,在自治区及地州(市)的新闻媒体中,还有一些记者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不利于记者的成长,也使其作品显得干巴巴,没有激情.因此,深入社会生活,这是记者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读读军队报刊,多数看重的是“军味”;记和通讯员为军队报刊写稿,编辑也要求有“军味”。那么.“军味”究竟是什么?记和通讯员究竟应该对“军味”如何认识、操作和把握呢?本试图就这个问题小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0.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1):43-44
毫无疑问,新闻首先要真实。在一篇新闻报道中,不允许有丝毫虚假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在撰写一篇报道时,必须将采访到的所有情况全盘端给读者。  相似文献   

11.
12.
业余报道,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职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媒体专业记之外那个群体,说白了就是用工作之余为媒体“打工”(写报道)的人。要搞好业余报道不容易,我在这方面有一些体验。我在企业里当过三班倒的工人、职工教员、会计,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没有放弃业余报道。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再做自己喜欢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3.
翻开报纸,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至少2个。4个或5个也有,再加上作者的身份如本报记者、特约记者、实习生、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洋洋大观占了20多个字,如某报9月30日l版报道“某地第四届花博会开幕”的消息,全文200字,就有4个署名。上述这些,只是新闻署名不规范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一盘好菜,人们常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其实,对于基层新闻报道员来说,写好一篇消息。也需要注重“色、香、味”。  相似文献   

15.
16.
如果单一地使用理性陈述的手法,读者对信息缺乏感性认识,对新闻信息的认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样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就难以充分地接收。新闻就失去了传播的价值。基于此,消息写作中感性的表现与理性的陈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7.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并不是专业新闻工作,充其量不过一名通讯员而已。但我却真切体味到当“兼职记”的感觉——真爽!这份特殊的“第二职业”,在我将近20年的工作履历里,无数次地带来许许多多的欣喜与畅快,给我业余生活的调色板,涂抹上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留下了艰辛跋涉的奋斗足迹。  相似文献   

18.
储符琳 《声屏世界》2006,(10):25-26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有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等等,其中,访问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访问是采集所有新闻素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访问的环节中,新闻记者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问。甚至有资深的新闻人认为,一位记者的功力如何,往往就是从他提问的水平中反映出来。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也来自于记者现场采访时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1.现场采访的提问关键是要抓住观众的焦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问要“一针见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此,新闻记者平时要多…  相似文献   

19.
说到怎样占有新闻素材的问题,各种新闻学教科书上无不说“靠采访”,并强调这是“记者和通讯员了解和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这些说法的准确性不容置疑。然而,在新闻报道实践中,仅靠“面对面交谈”的采访占有的新闻素材是有限的.倒是非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往往源源不断。尤其是基层通讯员,一般没有正规采访的机会,要占有新闻素材,应更多依仗采访之外的功夫。那么,这都是一些什么功夫呢?  相似文献   

20.
读2月28日《中华新闻报》刊载的《爱心点燃生命之火》,方知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的《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是稿中被写的人员之一主动将新闻素材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