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官刻本     
《津图学刊》2004,(3):39-39
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板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官刻本…  相似文献   

2.
赖锐 《历史档案》2023,(1):63-69
明初设置四川行都司主要目的在于以军卫镇戍边地,至明中后期,随着卫所体系的败坏,开始不断设置文官节制卫所。万历年间持续不断的族群叛乱引发边地动荡,士绅希望通过废除行都司来摆脱武官的统治。四川巡抚也希望通过建府的方式加强对建昌地区的管控,以重整地方秩序。于是顺应舆情,推动“废司建府”运动,经过几番博弈,最终因为财政困境的现实考量未获成功。同时也可以看出,明晚期以卫所为代表的制度化军事力量,对于边疆管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的地方政权结构极为复杂,废除宰相以后,行中书省的职能为三司掌握,在三司之下又设置了分司,直接到地方府、县协助工作,从而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4.
李玮 《兰台世界》2014,(2):12-13
要明代的地方政权结构极为复杂,废除宰相以后,行中书省的职能为三司掌握,在三司之下又设置了分司,直接到地方府、县协助工作,从而将地方的行政、军事大权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  相似文献   

5.
清末,为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司法行政机构总揽司法改革的全局,在中央改刑部为法部,在地方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本文试图对提法使司的具体设置及执掌作一初步探讨,并从学理上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清末,为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和地方都设置了司法行政机构总揽司法改革的全局,在中央改刑部为法部,在地方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本文试图对提法使司的具体设置及执掌作一初步探讨,并从学理上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军 《档案学研究》2019,33(1):122-125
依据封建层级管理体制,宋代榜文文书大体分为皇帝颁布的敕榜、中央百司所发榜文和地方官府发布的榜文。其中,中央百司及地方官府的指挥、政令需要吏民周知的,均遵循相关规定,以榜文的形式传达至基层社会。榜文文书的下行及公示于民众成为朝廷和各级地方官府日常行政运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由此建构起中央与地方、官府与民众之间政治信息沟通、互动的基本渠道。  相似文献   

8.
傅丽 《兰台世界》2015,(6):74-75
明朝时期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双重监察体系,其中提刑按察使司是明朝地方监察的主体。本文探索了提刑按察使司制度的形成过程、职能及其监察运作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明代的提刑按察使司制度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9.
从北平布政使司到北京(京都)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是年8月,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并将其降格为地方行政机构,在此设立北平府,作为北平行省,即后来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首府(相当于现在的省会).  相似文献   

10.
一 财政清理作为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重要措施之一,目标是以度支部为财政中枢,集财权于中央.其中的重点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但是,自太平天国之后,中央政府对财政运行监管的失控,财权不断下移.  相似文献   

11.
夫巴 《云南档案》2003,(3):38-39
德宏州梁河县古称“南宋”,元代设军民总管府,属“腾越州”节制,后因处于腾冲之南,改称“南甸”。就地理而言,南甸只是今天腾冲坝子与盈江坝子之间的过渡带,一条不规则的山谷。土肥水美,自然条件极好,但并无“大甸子”的气势。然而,就在这偏远之地,却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土司府,这就是南甸土司府。土司府的准确名称叫“南甸宣抚司署”。“宣抚使”是元代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一种统治机构,延用至明清,当时云南边地有“三司六慰”之称,其中“宣抚司”是武职,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相当于地方上的“土皇帝”。土司姓龚,据说原籍为南京应天府人氏,…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司道府官员,位于文官体系的中上层。这一群体对上辅佐总督、巡抚,对下为州县官员表率,承上启下,责任重大。司道府的优劣贤否,直接关系地方吏治的清浊。清代重视对司道府官员这一群体的考察,清前中期,对两司道府的考核制度有考满、朝觐考察、大计等;乾隆后期,形成了针对司道府官员的"年终密考",体现了清代官员管理制度的不断探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考核制度下,考察文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对司道府官员的考核监督,是清廷整顿地方吏治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的考核,及时升迁黜陟,保持中层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本文利用档案史料,关注司道府考核制度的变迁和相关考察文本,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4.
清廷内府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在武英殿设立修书处,修书处是内务府的一个专门修书刻书机构,其所刻之书便称为内府刻书,或称"殿本"、"殿版"。但广义而言,内府刻书并不局限于此,还包括中央各部以及诗局等隶属内务府管辖的刻书机构,如中央各殿、院、司、局、各部、署、监、馆等机构所刻之书,亦统称为清代内府刻书。雍正帝在位仅13年,对内府刻书十分重视,刻书种类虽然不多,但卷帙浩繁,约有1.96万余卷。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庋藏的内府刻书,对雍正朝内府刻书情况及其特点略作简述。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7)》(新闻出版署计财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统计,1996年全国平均期印数在25万以上的杂志共136种,25万份以上不足26万份的9种,中央2种,地方7种;26万至50万的共84种,中央23种,地方61种;51万至75万的18种,中央5种,地方13种;76万至99万的4种,中央1种,地方3种;100万以上的21种,中央4种,地方17种。  相似文献   

16.
清代地方中下级官员中,除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正印官外,还有数量庞大的附属官员,分别称为佐贰官、首领官和杂职官.其中,佐贰官具体是指府同知、通判,直隶州、散州所属州同、州判,县属县丞、典簿等.首领官主要包括布政司、按察司、府、厅等衙门经历、照磨、都事、知事、理问、检校,州吏目、县典史等.杂职则包括库官、仓官、税官、司狱、驿丞、巡检等.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佐杂,它们所占的官缺也就是佐杂缺.佐杂虽然不像正印官那样是地方上的掌印之官,但却负责具体政务的办理,且处于官僚的最基层,与百姓最为接近,因此他们的选任及其行政状况,对地方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份涉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的课题方案正在汇总提交,课题的牵头方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后因行省事权过重设三司。三司之间互不统属,分别隶属中央对应衙署,从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驾驭,但其办事拖沓的弊政也凸显出来。面对这种问题,明代“命京官巡抚地方,有军事则命总督军务,因事而设,事已旋罢”1。督抚制度开始形成。清朝建立,将督抚制逐步纳入正式的地方行政区划中,督抚成为“封疆大吏”。最初的督抚制度,是作为一种差遣制度而形成的,这不能作为督抚制度成为地方官制的标志。督抚制度成为地方官制,必然伴随着对地方的统辖的逐渐加强,如辖区相对固定,建立其衙署,拥有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云南青花瓷器烧造的历史背景元朝建立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朝廷即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规定,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则分别设立"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并在中央及地方分别设立"国子监"及"儒学提举司",负责以宣传儒学为主要宗旨的文化教育事业。元王朝在云南首次建省,这就结束了云南长达数百年的地方割据局面,使云南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  相似文献   

20.
田牛 《兰台世界》2016,(10):121-122
清末新政是中国财政制度近代化的开端,以往研究多关注财政体制变革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对财政制度本身的变革成果关注相对较少。预算作为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近代化的标志性变革之一。在清末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预算是立宪的前提与要素。因此,对清末预算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对新政时期财政制度的变革和宪政改革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