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祖望不仅是我国著名的经史学家,而且是我国清代有名的书院教育家。他除了主讲甬上蕺山和肇庆端溪两书院外(有的志书记载他还主讲了安庆敬敷书院),还大力创办和恢复了一些地方书院。《鲒埼亭集》中提及与全氏教育活动有关的书院有二三十所,由他为之作记的有二十余所,其中有些是他创办和重建的(《外编·诸书院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对全祖望的《鲒琦亭集》和《经史问答》等著述的研究入手,旨在通过提炼全祖望著述中的经学元素,探讨全祖望不宗汉、宋,不主孔、盂的独特经学思想,以及这种经学思想在清中期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此外,在探讨全祖望独特的治经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试图评价其治经方法的合理性及片面性,力求正确认识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鲒埼亭集》作者全祖望是清代鄞具人。鲒埼亭,古代地名,在今浙江鄞县。《鲒埼亭集》是全祖望以其家乡的一个地名命名的一部别集。共九十八卷。其中文集三十八卷,《经史问答》十卷,外编五十卷。集内碑铭、传记文字中,颇  相似文献   

4.
白鹿洞书院始于北宋。仁宗皇祐末(公元1054年)毁于兵火。一百二十五年后,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由朱熹兴复。全祖望在《答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中讲:“自金源南牧,中原板荡……岳麓、白鹿以张宜公、朱子而盛,而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各家之徒偏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朱熹兴复或者说重修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白鹿洞自此以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书院的形象树立起来,对后世学校教育,特别是书院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本文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文化史志界多认为王宽吾、全祖望曾任敬敷书院山长,其实有误,皆因民国《怀宁县志》“其山长由巡抚聘定如刘大櫆王宽吾祖望姚鼐皆卓然经师之选也”一句标点不当所致,这句话从道光《怀宁县志》删削而来,从中可知曾任山长的是刘大櫆、王西园宽、吾渔璜祖望、姚鼐等。王宽熟习先秦诸子、六朝史籍与杜诗,诗歌善于用典,推尊杜甫,大约于1785—1790年之间掌教敬敷书院;吾祖望自幼业儒,尊董仲舒,了解古代中医五行与道教金丹理论,诗作多拟古,于1791—1798年间任敬敷书院山长。从刘大櫆至黄钺,书院五任山长均以文学艺术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选聘敬敷书院山长并非纯粹的经学标准。  相似文献   

6.
周容(一六一九——一六七九),字茂山,一字鄮(mào)山,明末清初鄞(yìn)县(现在浙江省鄞县)人。明亡后,一度削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宏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救国,黍离秀麦之音,读之令人魂断”。善书、能画、工诗。著有《春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本文选自《春酒堂遗书》。文章叙述芋老人和一  相似文献   

7.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明末清初鄞县(现浙江鄞县)人。明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明亡后,一度剃发为僧。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争欲荐他应试,他以死力辞不赴。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春酒堂文集序》说他“几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他还工书善画能诗。著有《春酒堂诗集》《春酒堂文集》等。  相似文献   

8.
南宋中期,朱熹创立的朱学和陆九渊创立的陆学,是学术界两大学派。他们利用书院,建立门户,传播学术,影响之大,延及几代。陆九渊的象山精舍在南宋与白鹿、岳麓、丽泽齐名天下。全祖望说:“予尝考其始终,盛衰、兴废之详,有北宋四大书院,有南宋四大书院。……自金源南牧,中原扳荡,二阳鞠为茂草。故厚斋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朱子而盛,而东菜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鲒埼亭集外篇》卷四十五)四大书院,各具特色。特别是陆九渊,他在象山期间是陆学最为昌盛的时期,黄宗羲说:“陆子之在象山五年间,弟子属藉者至数千人,何其盛哉!”(《宋元学案·槐堂诸儒学案》)李绂也说:“陆子倡道南宋,弟子亦以数千计,今考其姓  相似文献   

9.
全祖望,浙江鄞县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年。他承继黄梨洲、万斯同之学,而又有所发挥,在浙东学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全祖望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有必要对他的学术特点加以探讨。以经学为根柢,史学为辅翼的学术方法浙东学派自黄梨洲开山以来,就竭力倡导经史为重,“受业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书史”。全祖望在后来的学术中,完全继承了黄梨洲的这一思想,他一生治学,始终坚持学必本于经术,而后方不为蹈虚,进而证明于史籍,才足以  相似文献   

10.
(一)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一字谢山,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博学多识,于书元不贯串,尤专于史学,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为人伉直,有风节,不肯附和时俗;生平最服膺黄宗羲,亦步亦趋,因其学问风貌最似黄宗羲,所以人们称他是黄宗羲的私淑者。全祖望所处时代,正是清代康雍乾三朝,可以说是清代统治者一贯企图压制消灭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时代。当时,大兴文字狱,迫使学者不得不转事考证工作。全祖望富有爱国思想,虽曾补辑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编成百卷,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并卓有成就,  相似文献   

11.
身处“康乾盛世”的全祖望在经史研究、文献整理、诗文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不惧文字之祸,博采乡邦文献为明季忠烈之士树碑立传,表彰他们的忠义行为,同时鞭挞一些丧节之士丑恶行为,表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对保存文献、弘扬民族气节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作者周容(1619-1679)字茂三,一字鄮山,鄞县(今浙江鄞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入关时,他二十五、六岁,正当青春年华,但他拒不为清朝做事,曾一度削发为僧。晚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朝臣推荐他应试,又执意不去。全祖望在《春酒堂文集序》中说他“几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史可法壮烈殉国经过的叙述,颂扬了史可法坚守民族气节,慷慨就义的崇高品质.《梅花岭记》的作者全祖望,字谢山,又字绍衣,清代(1705—1755)鄞县(现在浙江鄞县)人.幼年即知书,十六岁应乡试,甚为当时名作家查初白所推重,后来深受铜城派大师方苞的赏识.乾隆元年进士,任庶吉士,因开罪当道,竟自归田.先后任绍兴蕺山书院和广东端溪书院山长,从游甚众.  相似文献   

14.
《芋老人传》选自《春酒堂遗书》,为清代周容所著.周容(1619—1679)字茂三,浙江省鄞县人,明末秀才,善诗文书画.明亡后,曾剃发为僧,因母在世又还俗.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拢络天下学士,朝臣争着推荐他.他以死力辞,拒不赴试.他的踪迹遍全国,所交游皆一时遗民.全祖望在《春酒堂文集序》中说:“儿于每饭不忘故国,黍离麦秀之音,读之令人魂断.” 可见周容是位具有民族气节、品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宋元学案》的作者,学界或以为黄宗羲,或以为全祖望,或以为黄、全二人,而少有提及王梓材、冯云濠的。本文最过对《宋元学案》的具体内容的分析综合以及对它得以问世的复杂过程的文献追溯认为,《宋元学案》是黄宗羲、全祖望、王梓材、冯云濠等前后相继、死生以之的一部代表中国古代学术史编纂最高水平的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宋元学案》的作者,学界或以为黄宗羲,或以为全祖望,或以为黄、全二人,而少有提及王梓材、冯云濠的。本文通过对《宋元学案》的具体内容的分析综合以及对它得以问世的复杂过程的文献追溯认为,《宋元学案》是黄宗羲、全祖望、王梓材、冯云濠等前后相继、死生以之的一部代表中国古代学术史编纂最高水平的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17.
一、东北书院的设置与实施 据《奉天通志》、《金辽志》等文献记载,明代东北地区曾先后设书院七所。 (一)辽右书院 弘治癸丑(1493年)创建,设于锦州城(今锦州市)。《奉天通志》云:“弘治癸丑(1493年)巡按御史樊祉建。”《锦州府志·辽右书院记》云:“弘治癸丑秋,南燕樊公按治东土,以教育人才为首务。乃选河东西诸生之优等者,庠各有差,建辽右、辽左二书院,以分处之,读书其中,以相切磨,期于僻壤之士,咸克造就。延学行老成师儒王之,复命官典其薪米供億之费,院额之匾,巡抚  相似文献   

18.
颜元     
颜元(1635—1704),清初教育家。字易直,号混然,别号习斋,河北博野人。家境贫寒,曾务农、行医、贩药。三十岁后,著《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四篇,开始在家乡教学。六十二岁应邀到河南肥乡讲学,主持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从学者甚多。关于教育目的,他主张培养身心健康、文武兼备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9.
黄宗羲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八日戌时(1610年9月22日)生在余姚黄竹浦,为十一世祖小雷公的七代宗子。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说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也。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考课目标而自我安排的学习规程。清代广东书院存在着两种课程模式,一种为应付科举而设置,一种为崇尚经史古学而设置。这一差异导致了"无课程"与"有课程"之书院的分野,展现了两类书院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无课程"书院注重围绕科举内容进行考课,这导致书院生徒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有追求科名等沽名钓誉之行为;"有课程"之书院注重经史教学,强调学问的经世致用,进而保障生徒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本真的回归,这是晚清书院改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